世界和臺灣已經產生鉅變

給和平一個機會(時報出版)

政府宣佈延長服兵役的期間到一年,適用於民國94年元旦後出生、18歲的男子。在臺灣的戰後歷史中,這些青年可以說是第三代。在這一代成長的過程中,世界和臺灣已經產生了幾個鉅變。

1.薪資上漲追不上物價、房價

第一個鉅變是臺灣的高經濟成長和高薪資成長不見了。在上二代,經濟成長如果是低於5%,或降到4%,就屬於不景氣。中小企業業主,提個小手提箱,帶着樣品,走遍世界,推銷產品;後來許多變成中型和大型企業。到這三代,經濟成長經常要追求「保二」,而薪資成長能夠超過通貨膨脹就值得慶祝。

2.人口減少、扶養比上升

第二個鉅變,是人口結構改變。臺灣人口的高峰是108年,其後逐年下降,預計到2050(民國139)年,也就是第三代青年成爲中壯年之時,人口將成爲兩千零五十萬人,比高峰少了約310萬人,差不多等於整個臺中市加嘉義市。

3.公共債務負擔增加

依據政府的國債鍾,到112年7月底止,中央政府負債共約6兆,除以同月底全臺成年人口數,平均每成年人負擔30萬7千元。不過,這不是故事的全部。近年來政府推出13項特別預算,合計2.5兆,到該月底止,這些特別預算中很多項還在執行中,還沒有舉債,但是以後會舉。

4.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

2023年的7月第一週,全球日均溫度達到攝氏17.23度,創下10萬年來的紀錄。這與聖嬰現象有關,但也和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臺灣也不能倖免,依據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纔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爲每隔1到2年,就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進入112年7月後,臺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

5.中學教科書「去中華民國化」

在第三代青年父執輩的年代,基於反攻大陸的理念,歷史和地理課本以中國爲中心。到了現在,課本厲行「去中華民國化」和「去中國化」。中國就像是一碗湯,中華民國是湯裡面一個元素,在把湯倒掉的同時,只能把中華民國的歷史一併倒掉。附帶地,也把中華文化和倫理道德消弭了。

6.發生戰爭的可能性需要考慮

誠如黃齊元(2023)所言,臺灣不止工商業有五缺的問題,也有欠缺安全的問題。和平有可能在眼前消逝,戰爭有可能發生。兵役延長,從四個月延長到一年,是最新的發展。和第一代相同的是,由抽籤決定誰當步兵、陸戰隊、海軍、裝甲、傘兵……等。和第一代不同的是,第三代青年不再有機會當義務役的預備軍官。(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