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民日前夕,非洲南蘇丹的她們想向世界這樣說

21歲,理應青春正盛的年華,她卻已飽經滄桑。妮雅瑪區(Jieth, Nyamach Duek Gai)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後,最愛和其他小朋友在家裡附近玩躲避球。從軍的父親常不在家,能幹的母親總在她返家時,爲五個孩子準備好熱騰騰餐食……。這些記憶,全是妮雅瑪區小學四年級前,平凡卻珍貴的童年日常。

2013年,南蘇丹內戰延燒至妮雅瑪區的家鄉、西加扎爾河州的拉賈(Raja)。她和家人跟着大批逃難者擠上大貨車,耗時一個月才抵達位於首都朱巴(Juba)的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從此這個缺乏乾淨飲用水與醫療設施、但至少由聯合國庇護不受戰火波及的臨時營地,就成爲妮雅瑪區的「新家」。那一年,她10歲。

南蘇丹首都朱巴附近的境內流失所者營地,是許多婦女、兒童躲避暴力戰亂的避風港。 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由於無法耕作或離開營地去工作,我們家只能仰賴世界展望會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發放的有限糧食過活。」妮雅瑪區表示,食物不足,父親又在內戰中喪生,她在15歲被安排嫁給未曾謀面的丈夫,以減輕家庭負擔。

「聽到要嫁給不認識的男人時很難過,因爲婚姻緣自相愛,和誰結婚應該由我自己作主,而非家長,只是我別無選擇。結婚後,我被迫做許多不喜歡的事,但至少丈夫會帶食物回來。」

妮雅瑪區的童年,因童婚生女提早結束。兩年前,她的丈夫倏然病逝,未滿20歲的她帶着年幼女兒,就此成爲寡婦,眼看缺乏食物的女兒日漸虛弱,她多次冒着遭到強暴、殺害的風險,前往樹林裡採集木頭販售。然而母女倆謀生不易,她的女兒陷入嚴重營養不良,「是展望會的糧食援助及營養治療方案使我們不再飢餓,也幫助女兒復原。」這名年輕的媽媽說。

妮雅瑪區和女兒每月獲得展望會提供的蔬菜油、穀物等糧食援助,維持基本生活。 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長年戰亂及暴力威脅,使南蘇丹成爲世上最不安全、也最難發展農業等生計活動的地方之一,統計至今年四月底,已有234萬南蘇丹人逃往鄰國、成爲難民,亦有226萬人成爲境內流離失所者,妮雅瑪區的際遇,是無數南蘇丹女孩與家庭故事的縮影。

妮雅瑪區和陪同的南蘇丹世界展望會工作人員在訪臺的11天裡,帶着必須讓外界聽見南蘇丹聲音的意志,密集走訪新竹、臺中、臺北、高雄等地學校與教會,和臺灣學子、民衆面對面分享自身故事,傳達南蘇丹現況,獲得熱烈迴響和暖心打氣。對大半人生被困在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的妮雅瑪區而言,這一切都需要勇氣。

「我總爲和平及不再有兒童餓死而祈禱,夢想着有朝一日回到學校繼續完成中斷的課業,也期待出生在營地的女兒,有一天能在營地以外成長,擁有像樣的童年和人生。我們一直保持重建家園與對未來的盼望!」

妮雅瑪區前往校園、站上講臺,和臺灣青年學子分享南蘇丹現況。 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身爲基督徒的妮雅瑪區,在世界難民日這天前往臺北貴格會合一堂分享,與衆牧者及會衆齊心爲南蘇丹禱告。 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妮雅瑪區說,她想代表當地受助家庭謝謝臺灣沒有遺忘南蘇丹人民,是這些救命糧食及各項援助,支持他們在黑暗中等待和平的曙光。2022年世界展望會在南蘇丹服務逾230萬人,其中包括130萬名兒童,今年也持續執行糧食援助、營養與健康、水資源暨衛生、生計與農業等方案。

11天巡迴臺灣之旅,首次出國的妮雅瑪區品嚐了珍珠奶茶、棉花糖等小吃,體會臺灣濃濃人情。行程空檔,她來到石門白沙灣海邊,生平第一次看見遼闊的大海,興奮大喊:「我可以摸摸海水嗎?」臺灣世界展望會工作人員買來泳裝,笑着對她說:「現在妳能盡情泡在海里玩水了!」

陽光下,換上泳裝的妮雅瑪區在浪花間暢快地跳躍、歡笑。暫忘傷痛的回憶,暫放流離失所的陰影,此時此刻,她打破受難者的封印,尋回了被剝奪的、屬於21歲青春正盛的年華。

瞭解更多,請上臺灣世界展望會官網。

就算當前生活環境簡陋克難,妮雅瑪區不曾放棄對未來的期盼與想像。 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延伸閱讀

>>「我們只想活得像個人!」藏在難民故事背後的吶喊

>>面對難民危機 我們打造遊樂場,贏回孩子笑容

>>哈佛男大生3天沒睡架網站 幫烏國難民找全球住宿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