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原標題: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羣,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着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概 況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爲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爲“天壇”。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爲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爲方形,象徵地象,北部爲圓形,象徵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緻,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檐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於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臺上,使大殿產生出高聳雲端的巍峨氣勢。

天壇共佔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它以嚴謹的規劃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一)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是古人的傑作。

(二)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建築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臺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雲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蹟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天壇這個古代祭壇建築組羣,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具備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準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壇這具有世界性突出價值的藝術傑作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將更有利對它的保護,使其永久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