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原標題: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48公里處,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然在進行中。到目前爲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京人的遺蹟,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蹟。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歷史證據,而且也闡明瞭人類進化的進程。

概 況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這裡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爲華北大平原,西北爲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爲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爲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人”遺址。這一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此後又有多名學者對其進行了發掘。1927年加拿大學者步達生對周口店遺址進行正式發掘,並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爲“中國猿人北京種”。1929年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發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

周口店遺址歷經80餘年時斷時續的發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第一地點現已發掘了40餘米,但還不到洞內堆積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蹟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它遺址所無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發現用火遺蹟,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遺址中發現有5個灰燼層、3處灰堆遺存以及大量的燒骨,灰燼層最厚處可達6米。這些遺蹟表明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會保存火種。

遺址中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原料均來自於遺址附近,石製品多爲小型器,器型種類繁多,早期石器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變小,尖刃器發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趨小型化,石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石器。

根據出土物可以證明,北京猿人在大約距今70~20萬年的時期內居住於周口店地區,過着以採集爲主,狩獵爲輔的生活。其早期爲距今70~40萬年,中期爲距今40~30萬年,晚期爲距今30~20萬年。北京人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歷史學和人類發展史研究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

文化遺產

震驚中外的發現

“北京人”的發現,爲人類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說服力的證據。大量事實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前到20萬年前之間,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歷史學和人類發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

揭開人類歷史的序幕

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選取岩石,製作石器,用它作爲武器或原始的生產工具,在與大自然進行鬥爭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原始的工具從事勞動,這是人和猿的根本區別所在。

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裡,發現厚度達4—6米、色彩鮮豔的灰燼,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學會保存火種的方法,是人類由動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標誌。

爲研究北京生態環境變遷史提供依據

通過對“北京人”及其周圍自然環境的研究,表明50萬年前北京的地質地貌與現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佈有茂密的森林羣落,其中棲息着種類豐富的動物種羣。但也曾出現過面積廣闊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鴕鳥和駱駝棲息的遺蹟,表明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北京曾出現過溫暖溼潤和寒冷乾燥的氣候狀況。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解決了19世紀爪哇人發現以來圍繞科學界近半個世紀的“直立人”究竟是猿還是人的爭論。事實表明,在人類歷史的黎明時代,從體質形態,文化性質到讓會組織等方面,的確有過“直立人”階段,他們是“南猿”的後代,也是以後出現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處於從猿到人進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間環節。到目前爲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態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爲準則,周口店遺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一個。周口店遺址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