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避戰纔是臺灣唯一選項(戴東清)

圖爲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艾森豪艦(CVN 69)日前進行海上補給,美國軍艦近幾年頻繁出入臺海、南海。 (摘自美國海軍官網)

俄烏戰爭自2月24日開打以來已進入第5周,超出原本許多專家學者的預期。隨着戰爭時間拉長,各種悲歡離合、斷垣殘壁、橫屍街頭的畫面,透過影音媒介傳向全世界,讓世人對於「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有了更深的體悟。若是俄烏談判的結果是讓烏克蘭中立化,代表烏國放棄加入北約的計劃,讓一切回到原點,如此不就讓烏克蘭軍民的傷亡,顯得沒有任何意義。

因臺灣的處境與烏克蘭類似,例如都是與核武大國當鄰居,也都被此強鄰視爲是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希望能夠透過西方國家的保護來對抗強鄰,並透過政策作爲與強鄰在認同上作出區隔。也正因爲上述處境的相似性,使得「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說法,不僅在臺灣引起關注,也搶佔國際媒體的版面。

或以爲臺灣的戰略地位比烏克蘭更重要,加上在全球各種資通產業供應鏈的關鍵性,以及有臺灣海峽的天然屏障,故比烏克蘭更不容易受到戰爭的侵襲。然而上述觀點未說明的是,烏克蘭是聯合國會員國,與大部分的國家有邦交關係,且與北約國家與歐盟關係密切,能夠享有的國際支持遠非臺灣可望其項背。然而當戰爭爆發後,烏國總統澤倫斯基不只一次表示,國際軍事力量支持遠遠不足!

北約不願提供戰機給烏克蘭,也不願在烏克蘭境內畫設讓俄軍沒有空優的禁航區,就是不希望與俄羅斯在軍事上有正面衝突,以免戰事擴大,除非俄羅斯派兵進入北約國家。同樣地,若臺海發生戰事,美國、日本等聲援臺灣的國家極可能也是循烏克蘭模式,提供有限的經濟與軍事支持力量,不會提供戰機與畫設禁航區,以免與中共在軍事上正式對決!屆時臺灣可以撐多久?

俄烏戰事拉長的關鍵因素就是抗敵意志強烈,試問臺灣軍民的抗敵意志可以與烏克蘭相提並論嗎?猶記在《1995年閏八月》書籍出版,以及1996年的臺灣飛彈危機期間,有不少國人變賣家產移居國外,可見爲臺灣一戰的士氣明顯不足,否則何需作是否願意爲臺灣一戰的民調,此種民調的出現其實已經預設有不少人可能不會爲臺灣一戰。

更何況一旦臺海發生戰事,臺灣就如同俄烏戰事中的烏克蘭一樣,必須全民動員,試問只有短短4個月,太陽太大就必須停止操練的國民兵訓練,真的經得起無情戰爭的洗禮嗎?若不能把保家衛國當成使命,即使兵役延長爲一年又如何?該不會真認爲打仗就跟打電動一樣簡單吧!兩者間最大的差別是打電動陣亡了可以重來,真實戰爭犧牲了就無法再重來,這是臺灣可以承受的嗎?

臺灣當然不是烏克蘭,因爲臺灣沒有烏克蘭的國際地位、國際支持,更沒有烏克蘭的抗敵意志。臺灣海峽雖然可以是天然屏障,但是與陸地沒有接壤,若戰事發生前未能及時離開臺灣,屆時若產生難民,將是海上難民,其景象恐怕比陸上難民還令人不忍卒睹,對此豈能不小心避戰?面對各種戰爭風險理應料敵從嚴,誰曰不宜!

(作者爲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