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後蔡英文時期 臺獨掀鍋的危機(何思慎)

圖爲2017年元旦總統府前升旗音樂會,民衆手拿臺獨旗幟,也有民衆高舉國旗,各自表達立場。(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主政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不知伊于胡底。臺灣人相信只要倚美,安全即可無虞,而兩岸關係惡化,臺灣經濟亦影響有限,蔡政府的外交與兩岸政策似乎安全與經濟兩者兼得,既有面子又有裡子,較馬政府高明許多。因此,多數臺灣人缺乏改善兩岸關係之意願,「亡國感」與「反中」爲政治動員中的票房保證,且在美、中對抗下,「反中」的臺灣亦符合美國在印太戰略上的利益。

此外,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只在同溫層取暖,未廣開言路,全面、客觀掌握國際與大陸情勢。「親美、反中」儼然成爲臺灣的全民共識,不同的觀點常遭抹紅或廉價的標籤化爲「親中、賣臺」,臺灣的言論市場純化爲僅有獨派的價值代表臺灣,而何謂「愛臺灣」亦任憑渠等界定。

「臺獨」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下,漸趨取得臺灣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霸權,而未聞見美國吹哨,因「傾獨拒中」的臺灣無疑是美中博弈中,華府手上的一張好牌。美國認爲,無須在意獨派制霸臺灣,與北京共管臺獨,只要畫定清楚的紅線,約束臺灣領導人發揮「鍋蓋」的作用即可保臺海和平。蔡總統在美國眼中,應是表現稱職的「鍋蓋」,蓋住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逾越紅線走上法理臺獨,但卻任憑臺獨在鍋中翻攪。

然而,蔡總統有任期限制,在「後蔡英文」時期的臺灣,誰是鍋蓋?能否重新尋獲另個鍋蓋,繼續蓋好「臺獨悶鍋」?何況,在鍋中熬煮熟化的「臺獨」制約下,2024年總統大選有「鍋蓋」的空間?臺灣選民會基於避險的思考,選出鍋蓋?

若臺灣社會繼續被「臺獨」純化,兩岸終將走到掀起「鍋蓋」的時候,美中關係中的一中政策「護欄」或許一時之間能使彼此鬥而不破,但當臺獨起鍋時,美、中如何不衝撞「護欄」?因此,在護欄內,美、日等西方國家操作檯灣問題以遲滯中國發展的權宜之計難以存乎一心,收放自如,其間潛藏着危險性。

兩岸關係正在失去應有的建構,臺海和平更難以僅憑經貿的紐帶拉住彼此,不走上衝突。陸客不來、陸生中斷等交流受挫,兩岸人民彼此的誤解、怨懟加深,無疑侵蝕臺海和平的基礎。美國及其盟國鼓勵兩岸對話,呼籲臺海問題和平解決不能僅止於口頭宣示,而未見具體措施。美、中不能徒有控制衝突的意願,必須捲起袖子,共同找到梳理臺海問題的方法。

近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兩岸和平研討會中,陸方學者對大局雖仍樂觀看待,但卻不諱言兩岸關係改善「估計非常難、非常渺茫」。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在美髮表論文指出,預期美、中、臺三方難有正和發展框架的光明未來。臺美關係不似美日同盟有「瓶蓋」可壓制日本右派不出亂子,但《臺灣關係法》不具此功能,臺海和平須從臺灣內部建構,否則總統大選舉終將使臺獨失去鍋蓋,因「鍋蓋」不會當選。

蔡總統在中華民國「一中憲法」下行禮如儀,臺海生波機率不高,但危機在「後蔡英文」,臺灣越傾向獨,北京即越要進行軍事演習來威懾臺灣。民進黨從未放棄臺獨,而美國似乎未意識到僅以鍋蓋壓住臺獨的危險性。

(作者爲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