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看清拜登友臺的本質(龐建國)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本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公佈對臺交往新準則美臺官員可以到對方官署拜會並洽公,美方也可以參加我雙橡園活動。外交部對此表示歡迎,總統府也欣見臺美交流更緊密。雖然臺美關係似乎更進一步,但是必須要了解美方的意圖和臺美關係的本質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後,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並未如原先預期的趨於緩和,反而變得更加緊張對立。這一方面反映了國際霸權體系中老大要遏制老二崛起的結構性衝突;另一方面,也因爲拜登政府需要一個敵人來化解內部矛盾,凝聚朝野共識。用敵我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已經成爲拜登政府處理美中關係對內施政的主要手法

美國的內部矛盾基本表現在族羣城鄉階級政黨4方面。首先,談族羣。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曾經自詡爲「種族熔爐」,但主要是歐洲裔的白人。從1619年第一批黑人奴隸被販運到美國開始,400年來,非洲裔、亞洲裔和拉丁裔的民衆並沒有和歐洲裔的民衆有足夠的融合,而是呈現着居住地點相互隔離和經濟地位有落差的情況。

其次,談城鄉。受到產業發展和移民軌跡的影響,美國的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大多數居住在東西兩岸和南方的城市,他們聚居的處所通常是比較破落的地段公共設施教育環境較差,和白人社區有着明顯區隔。如此的居住隔離讓少數族裔無法獲得和白人社區同樣的生活機遇

再者,談階級。除了亞裔有着靠讀書往上爬的文化傳統之外,居住隔離、膚色差異和家庭背景讓非裔和拉丁裔的民衆教育程度和工作收入較低、失業率較高,經濟上落入弱勢,經常受到歧視。同時,美國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的K型發展走勢,讓許多城市和鄉村的白人產生了相對剝奪感。

最後,談政黨。以上族羣、城鄉和階級的差異彼此疊加或相互排斥,就形成了美國認同政治對立的兩個羣體,分別成爲共和黨民主黨支持者。一邊是白人爲主的羣體,居住在鄉村或傳統產業爲主的城市,族羣上偏向白人至上主義,在移民、性別宗教社會福利和環境議題上採取保守態度;另外一邊是部分白人加上少數族裔,居住在高科技產業較興盛的城市,在族羣上偏向多元主義,在移民、性別、宗教、社會福利和環境議題上採取開明態度。

這種對立分裂被川普大肆挑起,演變爲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嚴重的黨爭,成了拜登施政上的大麻煩。爲了轉移這種矛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拿中國大陸當箭靶建構外來威脅,以壓制中國大陸這個共同敵人作爲爭取共和黨國會議員的主要訴求,包括對2.3兆美元基礎建設計劃的支持。

拜登政府的謀略能否減輕內部矛盾猶未可知,但是,蔡政府向着美國靠邊站隊,雖然藉着「親美反中」在選票上獲利,但和大陸過不去的作法已經激起了對岸強烈反感,導致兩岸之間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如今拜登和中國大陸的對立態勢更加緊張,臺灣成爲棋子角色依舊,如果蔡政府不改弦更張,就不要言不由衷地說什麼期待兩岸關係春暖花開了。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