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看印度這個搖擺國(劉必榮)

印度總理莫迪(左)訪問美國,22日前往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中)與第一夫人吉兒(右)會晤。(摘自印度總理莫迪推特)

印度總理莫迪6月21日到美國進行兩天國是訪問,又是在參衆兩院聯席會演講,又是接受美國國宴款待,把印度和美國的關係推到了新的高峰。

美印兩國的國防與科技合作也因這次訪問而更爲深化。美國同意印度以「非條約盟國」的身分,參與制造新進飛機引擎,也同意印度購買價值30億美元的30架海上衛士無人機。印美兩國也達成協議,美艦將可停靠印度港口修整。兩國也正式啓動「印美防衛加速生態體系」,可以加速新創公司的研發成果向國防工業轉移。這些協議讓莫迪高興地直呼,這是兩國「史上未有的信任」。

兩國也在今年1月啓動的「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之下,在AI、量子計算、太空探測、半導體等方面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美光同意在莫迪的家鄉古加拉特省,投資8.25億美元設立晶片組裝與測試廠;應用材料也宣佈在印度成立商業化與創新中心。這讓莫迪此行收穫滿滿,也讓美國和印度的關係看起來一片光明。

相較於政府官員表現出的興高采烈,美國學界與媒體則相對務實。他們認爲美印關係很重要,但是呼籲政府還是要務實。他們表示印度就是印度,不是美國官員想像中的印度。美國政府老是說美印兩國一個是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國家,一個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兩國有共同的價值。但批評者指出,莫迪上臺後大開民主倒車(一些民主黨自由派國會議員拒絕出席莫迪國會演說),所以兩國共享的只是利益,不是價值。兩國的關係只是交易。

其實美印兩國是否一直有重疊的利益也沒把握。從尼赫魯時代,美國就一直想拉攏印度,但不管給印度多少援助,印度還是宣佈自己的政策是不結盟。紐約時報是這樣形容印度的:「她是全球政治上最重要的搖擺國,她的影響力足以改變國際的權力平衡,但她支持哪一邊卻從來不明確也不一致。」印度也是全球10大經濟體中,唯一沒有在拜登呼籲的「民主對抗極權」的鬥爭中表態的國家。

然印度雖不結盟,傳統上仍與俄國走得較近,尤其是軍事關係。但俄烏戰爭爆發後,許多習以爲常的事都改變了。俄國武器快速消耗,已不足以滿足印度需求(印度是最大武器進口國),加上俄國與中國大陸愈走愈近,亦非印度所樂見,因此無論爲武器來源或權力平衡,印度都必須另尋戰略伙伴。美印的軍事合作關係因此有了突破的空間。

這都是美國的世界觀,美國是從印太聯盟的視角看美印關係,印度的世界觀未必如此。印度的世界觀不是民主對極權的「東西對抗」,而是窮國與富國的「南北對抗」,是多元的世界格局。但這並不表示以代表全球南方自居的印度,和代表民主國家的美國,就沒有重疊的利益。遏制中國擴張就是現階段的共同利益。

印度標榜的是多重結盟,外交立場經常因時因事而變動。也許與美國一起抗中是現在的共識,但這共識能走多遠?美國如此高捧印度,最終能否換得印度在俄烏戰爭的表態?都還有待觀察。

(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