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柯P格局在此一舉(陳國祥)

在《美麗島電子報》的最新民調中,無論三腳督或四腳督,民衆黨參選人柯文哲(如圖)的支持度都跌至20%以下。(中時資料照/姚志平攝)

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藍白合」成爲熱門議題,表面上看,這只是兩黨如何聯手打敗執政黨的問題;其實不只如此,更大的意義在於順從多數民意以及避免少數統治。這是我國民主憲政發展的重大課題。

依據各項民調,當前期盼換黨執政的民衆超過5成;依據我國總統選舉辦法,候選人票數相對多數者贏,而依目前候選人支持度調查,領先的賴清德可能跟陳水扁一樣,以不到40%的選票當選總統。明明多數民意不要這個政黨執政,卻憑着少數民意的支持而執政,有違民主政治的基本義理。

法國及一些總統制或雙首長制的國家,總統選舉辦法有二輪投票的規定,第一輪投票結果,如果候選人得票不足半數,必須由得票前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選舉,得票多者代表獲得過半選民支持,才能當選爲國家領導人。這樣纔是民主政治多數統治理念的落實。

當年修憲,李登輝成全民進黨的私念,規定選票相對多數即可當選總統,從而造就了憲政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也是唯一一次少數統治的荒謬。試想,2000年投票結果顯示,多數民意不要民進黨執政,非綠遠多於綠,結果卻因泛藍或是非綠分裂而成全綠營執政,這完全背離當時的民意結構。這次總統大選,如此背離民主理念的狀況可能再現,而柯文哲是最能阻擋這個結局出現的關鍵人物。

國民黨基於勝選考慮,亟欲以藍白合迴應多數民意期盼換黨執政的意念,但對民衆黨而言,配合有利於國民黨的權位安排模式,並不利於柯文哲及民衆黨急於擴大政治影響力的需求。一個志在成爲關鍵少數的政黨,最理想的方式是柯以總統候選人身分當母雞,帶領不分區立委的小雞們衝席次;如果柯文哲屈居爲副,不但聲勢明顯弱化,而且不能凸顯民衆黨優於藍綠的獨立性價值。

面對這個現實問題,柯文哲的應對方式是舉棋不定,說法前後不一,而且一副老大不願意的樣子。最近他面對深藍將領,拋出「藍白一定合」,但柯辦發言人隨即表示,民衆黨主張由第三方民調推出在野最強人選,「輸家退選」。對於比總統民調是否也要比區域立委民調的問題,他的迴應是民衆黨每個選區都提名,看國民黨要掉几席?柯P之言差矣!格局跟郭臺銘「大哥先做4年」的說法不相上下,缺乏觀照全局的思維,只看到本黨及本人不能吃虧,而沒有表現出應對多數民意及少數統治的憲政難題的氣宇。

柯文哲在中華民國憲政發展史上的地位在此一役。如果他以多數民意爲重,以避免少數統治爲先,則應積極謀求藍白合。至於不讓本人及本黨吃虧的辦法還是有的,不必然要屈從於國民黨的本位利益。比如,不能失去政黨主體性,黨主席自己不能屈居爲副,能不能推薦黃珊珊搭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同時在兩黨合作範圍擴及立法院的規畫下,讓國民黨承諾支持其爲立法院龍頭。這樣既可促成藍白合,又能助益民衆黨的立委選舉,且參與聯合內閣,共同執政。如此一來,柯文哲及民衆黨關鍵少數的意念發揮極致,既有益於民主憲政發展、臺灣轉危爲安,又有利於自己及政黨的階段性發展,誰曰不宜?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