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藍白借鏡歐盟多層次治理(廖達琪)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藍白會終於登場,不過藍營出人意料推出的開放式民主初選方式,現場並未形成共識。(圖/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藍白會終於登場,不過確實仍猶抱琵琶半遮面, 所謂重中之重的候選人產生方式議題目前卡關,藍營代表金溥聰出人意料推出的開放式民主初選方式, 讓白營的黃珊珊直稱是第一次聽到藍營有此主張,基於過去她在新黨的經驗,認爲此方式有不當動員的疑慮,所以要帶回討論,現場並未形成共識。

或因此議題的關鍵性及藍營方式的突發性,坊間後續的討論多集中在開放式民主初選的可行性、其是否有優於民調的民意代表性、藍白哪一方較容易透過此方式而勝出, 及民調與初選是否可並行等。姑不論藍白再不再會,尤其能不能就此達成共識,筆者在此要特別提醒, 藍白初會其實已達成共識的部分, 就數量而言, 絕對超過保留部分,如果因爲候選人產生方式喬不攏,其他的共識也作廢,藍白要完成政黨輪替,應是癡人說夢!尤其更錯失共創政黨合作、擴大民主參與、細緻落實憲法、翻轉政黨形象, 成爲未來典範的契機!

就筆者之見,藍白的合作,應可學習歐盟組成過程的多層次治理的設計。所謂多層次,就不是以單一問題或層級來推動合作,比如歐盟是一超國家組織,其下各國均有強大的自主性,各國下再有強弱不同的地方政府等,各層次均各有利益計算,爲何各國能同意讓渡一些自己的主體性而加入歐盟呢?關鍵點或有四點:

一、過程比結果重要,不先設定目標,或可說沒有重中之重、非先解決不可的問題;二、推動過程有領頭羊(德、法)願意付出較多, 也願妥協一些自己的利益,即當老大要付出的概念;三、先從容易有共識的議題着手。歐盟是從1951年的「煤鋼共同體」開始的,時僅6國參與(德、法、荷、比、盧、義);四、充分尊重各成員國的文化及尊嚴,所以歐盟目前的國語是27個成員國的語言均是,議會開會時均配有各國語言的翻譯。

以上這四點似都可爲藍白合的參考,具體作法如:一、先不將共推候選人這一目標當作起始點,目前已談出雙方可接受的政治及政策議題, 尤其政治層面的推動國會席次極大化及組聯合政府部分,或可有創意的討論可能做法。

二、藍白合的領頭羊,看來國民黨應多擔待些,內閣職務分配及相關事業單位的人事任命,或可依國會席次規畫,再讓些利?

三、先從容易有共識的部分着手,雙方是否先就國會席次如何極大化做討論,這部分特別牽涉各立委選區的不同狀況,格外需要多層次處理。

四、在尊重合作成員部分,國民黨與民衆黨實宜共同努力,尤其柯文哲常說選舉要帶來文化的提升與改變,或可先從「尊重合作者」實踐吧!

論者或謂,歐盟推動演化至今超過70年,纔有今日的規模,藍白談合主要爲此次選舉,且時間緊迫, 如何進行此多層次又繁複的治理?筆者的看法是:藍白組織複雜度遠遠不及歐盟下的各國,眼前的形勢 對藍白合有一定的壓力;而考驗總統候選人及其團隊處理複雜議題的能力,不也是選民們最該在意的嗎?

(作者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