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老美就像天,天助自助者(嚴震生)

美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圖/路透)

在美軍決定撤離、神學士快速拿下阿富汗政權後,政府軍全面潰敗、人民瘋狂逃離首都喀布爾、美國直升機在大使館樓頂盤旋忙着撤僑等影像出現在世人眼前時,臺灣媒體出現一股美國是否可靠、我們是否會是下一個阿富汗的討論。這個問題事實上相當複雜,有許多必須考慮的因素,但我只想分享兩個學術生涯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爲國際關係研究單位的成員,我們不時舉辦有關美中臺三角關係的國際會議,如果是偏學術性質,邀請的對象以學術單位的教授爲主,但若偏向政策實務方面,則會有不少智庫的研究人員參與。此外,我們也經常接待來自美方的臺海問題專家,與他們進行交流對談。

我國政策圈及媒體都相當熟悉的前戰略暨國際安全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研究員、現爲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GMF)亞洲項目主任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是我們單位的常客,也是我們在出訪華府時互動的對象。一次她帶領一團年輕美國研究生來臺灣訪問時,請我對這些想要多認識美中臺關係的青年學子上一堂課。

當時臺灣剛好在討論徵兵制和募兵制的議題,因此她代表這個團隊發言,提出一個非常簡單但又很難回答的問題:如果臺灣人自己不想當兵、不想捍衛自己的國家,爲何會天真地認爲若臺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人一定會來協防颱灣?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採取徵兵制,至少還代表政府對國防安全的承諾不是說說而已,如果我們採取募兵制,年輕人有強烈的愛國心,願意積極加入國軍,一旦臺灣遭到來自對岸的武力攻擊,那些想要支持臺灣的美國政治人物及政府領導人至少還能嘗試說服美國民衆,美國之所以出兵乃是勇敢的臺灣人真的很努力想要捍衛自己,但因爲兩岸軍力的失衡,所以必須派出美軍協防。然而,以當時和目前我國年輕人從軍的意願來看,還真的很難說服美國民衆支持軍事介入臺灣,更何況臺美之間並沒有盟約的關係,缺乏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的義務。

另外,在一次政策型的國際研討會中,一位來自華府智庫、但同時在國防工業兼職的研究人員,提出臺灣應當採購的武器清單。參與討論的我方研究人員對其中一個項目的效能提出質疑,認爲並不符合當時的國防需求。顯然,這位軍火掮客很想促銷這項武器,因此認爲美國若希望臺灣購買,我們就應當接受,同時他還說了一句在20年後我仍不會忘記的名言:「我們美國人就像上帝、像天,天助自助者」(We Americans are like God. We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這次阿富汗戰事的急轉直下,美國外交人員和軍隊的倉促撤離,一些畫面和當年越戰美國離開西貢(現今的胡志明市)時相比,真讓人覺得今夕何夕。尼克森接替詹森擔任美國總統後,於1969年11月在關島發表談話,提出隨後被稱爲尼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的「越戰越南化」(Vietnamization of Vietnam War)思維。顯然,美國在離開阿富汗前同樣希望看到「阿富汗安全阿富汗化」(Afghanization of Afghan security),就是訓練當地的部隊,教他們如何使用美國提供的武器軍備、爲捍衛自己的國家而戰。當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是不戰而降、全面崩潰時,拜登在公開談話中表示「我們給了他們所有應有的機會來決定自己的未來,但我們無法提供他們的,乃是爲未來而戰的意志。」(We gave them every chance to determine their own future. What we couldn't provide them was the will to fight for that future)。

臺灣確實與阿富汗不同,但若我們的年輕人不願投入軍旅,政府爲了選票討好他們而放棄徵兵制,儘管我完全無法接受前述美國研究人員那種趾高氣揚的態度和說詞,但也同意葛來儀的講法,爲何我們天真地將臺海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一定會協防颱灣的可能,視爲當然。老美像天,他們既然說天助自助者,我們還是得靠自己,撐得愈久,美軍或許還有可能介入,否則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記者會中,強調美國對臺灣及以色列的安全承諾不會改變,但我們不要忘記以色列是採徵兵制,18歲以上的男性與女性有當兵的義務,前者兩年半,後者兩年。那些認爲美國對兩盟友的承諾相同者,先確定我們年輕人至少兩年的兵役要服滿服好。

(作者爲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