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兩岸猛藥與副作用的平衡(洪奇昌)

美國共和黨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傳將訪臺,引發熱議。(圖/取自麥卡錫臉書)

從藥物學來說,特定藥物對某一疾病即便具有療效,都難免有副作用,甚至服用劑量過大(over dose)會有健康的風險。又如A、B、C三種藥物分別對患者症狀具有療效,但混合使用時也可能會產生合併用藥之副作用。這是一般用過藥的民衆都知道的衛教科普。

許多癌症患者,服用多種藥物、尤其化學治療後,雖然癌細胞得以抑制,但藥物副作用往往讓體弱的患者無以承受,甚至因爲副作用惡化了患者的其他慢性病症,使得患者健康每況愈下、結果是併發症而非癌症奪走了患者生命。因此醫者用藥時必須依據患者健康狀況,規畫適當處方和劑量。

處理兩岸關係跟醫師處理患者用藥有相似的道理。近年來,在美中戰略關係典範轉移的過程中,美臺關係達到一定的歷史高峰。美方在2018年通過《臺灣旅行法》、《2018亞洲在保證倡議法》,2022年通過《臺灣政策法》,以及近年的《國防授權法案》和「美臺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法律與政策平臺,就像是一帖帖鞏固臺灣主體性,提高臺灣防衛力並振興臺灣下一階段產業發展的複方療法。舉凡,美方高階官員來訪,美臺軍售與安全合作,美臺經貿與科技合作,都是有效的藥方。

美臺關係的升溫,對臺灣主體性的彰顯與臺美交流後的相互認識,及雙方社會、經貿與安全合作自是有益,同時也與美國國家利益或個別政治人物的選區利益有極高程度的契合。然而,隨着美臺關係深化,北京對臺灣採取的各種軍事、政治、經濟施壓和反制等各種「副作用」也是現實存在的。

回顧1996年,中共爲了反制李登輝總統訪美與臺灣總統大選,決定發射飛彈與兩棲登陸軍演,是爲第3次臺海危機。就結果論,當年的中國國家力量不足以對美產生嚇阻,對臺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示威效果,因此當時的藥方療效大於副作用。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綜合國力發展已非1990年代可比;臺灣的國際處境、綜合國力(經濟實力與國防力量)和中國之間的差距也有了較大的差距。當年北京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在中國大陸內部鷹派的鼓動之下,變得越來越有可能。

從臺灣國家利益優先的基礎上,臺灣社會期待自美臺實質關係升溫,臺灣能獲得更多安全保護。但同時,臺灣社會也需要認識與思考,在臺灣當前的「體質及健康狀況」下,如何在「處方療效和可能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從臺灣經濟體質、國防安全體質、國際地位處境以及社會民心等面向觀之,臺灣還需要更多的調養生息及團結壯大,臺灣社會民生穩定、體質強健,才足以因應來自北京的相關副作用。諸如,全面近海軍演等灰色軍事地帶衝突,以及相關經貿抵制措施、對臺灣社會民心的衝擊。若自身抵抗力不足,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抵抗力不足,心急地服用猛藥,反容易爲副作用所傷。這也是中醫所謂「虛不受補」的道理。面對美國新任衆議院議長麥卡錫來訪與否議題,或可以此道理來思辨。

處理臺美關係,首要之務應以「務實」增加臺灣的抵抗力爲先,唯有臺灣體質強健、營養足夠,纔有力量提升國防安全所需之裝備、訓練與人才照顧等抗體。至於處理兩岸關係,我們不可能天真的期待北京的善意及其改變政治意圖,但我們依然能持續地展現誠意與善意,從相關的兩岸事務性議題中找到共同利益,「求更多的同,暫擱無解的異。」

(作者爲海基會前董事長、精神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