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臺軍售受到國際情勢掣肘(蘇泳霖)

美國對臺軍售受到國際情勢掣肘,首當其衝是受俄烏及中東兩場戰事的影響。(示意圖/軍聞社)

第23屆美臺國防工業會議在美國費城舉行,國防部副部長徐衍璞在公開發言與受訪時呼籲美方主動洽詢盟邦,讓無法如期交運給臺灣的武器由盟邦提供類同裝備,並表示美方軍備延宕交付的主因是供應鏈受新冠疫情影響。美臺軍售無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供應鏈被疫情拖慢只是藉口,國際情勢因素的掣肘纔是真正源頭。

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近期發表報告指出,美國積欠臺灣價值約205.3億美元(約新臺幣6570億元)的軍售。巧合的是,臺灣明年度的國防部預算,加計特別預算、特種基金後達到6470億元,約等於目前美國拖欠臺灣的軍備總額。換言之,有相當於臺灣近一整年國防預算的軍售未到付。若賴政府把200多億美元拿來做1年期的美元定存,以現在1年定存3.2%的利率水準,1年至少能賺到210億新臺幣,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美國對臺軍售受到國際情勢掣肘,首當其衝是受俄烏及中東兩場戰事的影響。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烏克蘭成爲過去5年歐洲最大、世界第4的武器進口國。俄烏戰爭導致去年歐洲軍費開支總額增加16%,達到5880億美元;美國軍費支出增加2.3%,至9160億美元;北約軍費開支總額達到1.3兆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5成。

美國國務院8月13日又宣佈,已批准向以色列出售價值200億美元的武器,預計最早的交付時間是2026年,首批戰鬥機的交付時間是2029年。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處於「現在進行式」的俄烏、中東戰爭很明顯是「又重又急」,縱使美臺關係堅若磐石,但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盟友,即便以全部馬力開動軍事供應鏈,生產出來的武器必然會優先送往烏克蘭和以色列,延遲交付給臺灣必然是定局。

更何況,即便是美國最新一批對以色列的軍售,也要有2到5年的交付期,那麼對臺軍售的交貨究竟會延期到多久,民進黨政府和國軍心裡應該有數。因此,徐衍璞在美臺國防工業會議上的表態,已經算是委婉地向美方表達關切,然而這種呼籲究竟有幾分效果,還要打個問號。

除了俄烏、中東戰爭以外,美中關係因素也不容忽視。今年5、7和9月,北京連續3次發佈對美製裁清單,涵蓋27間美方軍工企業和15名高管,截至目前,北京對外國軍工企業的制裁還只限於美國。而徐衍璞此次希望美方讓其他盟友協助提供武器,在北京的制裁威嚇與其他政治、經貿工具的影響下,究竟有多少國家或企業願意響應,相當令人存疑。

此外,出席本屆美臺國防工業會議的臺灣朝野3黨代表大多非國防專業背景,是否也是美方顧慮對中關係後做出的安排?若聯想到近期美中軍事對話快速恢復的現況,也不無可能。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