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偶然與想像的樂趣(黑鳥麗子)

《偶然與想像》劇照。(東昊影業提供)

最近我的同溫層對日片《偶然與想像》一片讚美之聲,《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說本片導演濱口龍介是獨一無二的導演,是枝裕和說看完覺得嫉妒,但我看完則有點震驚,咦?橫掃坎城、柏林影展大獎的居然是清粥小菜?但這碟小菜越回味越有趣、也越佩服,確實是影壇獨特的存在。

《偶然與想像》由無關聯的三部短片集結而成,第一段落描述女孩遇到如同魔法般相遇的靈魂伴侶,閨蜜卻聽出只有她才知道的秘密;第二段是已婚的女學生打算色誘教授;第三段女主角回到老家參加高中同學會,偶然與舊愛重逢。

濱口導演的特色是以對話推動劇情,而且他不處理事件本身,而是處理事過境遷之後的情懷。但電影畢竟以影像爲主,能用演的,就不宜用講的,好比蜘蛛人如果不在鏡頭前與各宇宙跑出來的仇人對戰,反而是在計程車上跟鋼鐵人聊到昨天打跑奧托奧克塔維斯博士,恐怕沒人買單;但《偶》片的特色就是運用日常對白堆疊出引人入勝劇情,是電影、卻像讀小說,讓觀衆生出更多想像空間。

好比第二段讓已經當媽媽的女學生徐徐念出教授獲獎小說裡面情色場景的描述,她不帶任何暗示的讀出「我的睾丸」等字眼,其實也是套用第一段的「用語言愛撫」概念,導演透過教授之口說出目前這段情色描述其實沒有必要,但爲了讓觀衆繼續追劇,必須設下這樣的陷阱,又往深處挖了一層。

這些對話如此精彩,讓三個段落看似無關卻又息息相關,電影沒有用上任何回溯鏡頭,卻讓衆人回溯參與主角們的過去。而電影常用人物決定情節、用情節說明人物,《偶然與想像》卻斬頭切尾,僅用精簡幾筆就形塑出主角,更用一些小事來扭轉主角的人生路徑,原來這些看似偶然的片段,兩女愛上同一人、寄錯信、認錯人都經常發生,小蝴蝶渾然不知自己的翅膀將會引發一場風暴,輕重之間,咀嚼起來頗有滋味。

離開電影院時心中當然仍有電影傳遞的溫暖與力量,但我捫心自問,爲何覺得有點漏拍?後來想到近日經常看平臺影集,裡面塞滿了謀殺、爆破、毀壞、崩裂;記得一位朋友曾說平臺想要的,簡單來說就是「每15分鐘死一個人」,保證可以吸引觀衆;但濱口導演完全沒走那套標準,甚至沒找大明星作爲票房保障,卻能透過幾部作品就樹立出導演風格,如同片中落腮鬍教授所說,「不要用社會標準衡量自己,要珍惜自己的價值……因爲也許有一天,你也會鼓勵到別人。」

我們以爲偶然很稀有,其實偶然很常見,我也曾經以爲自己遇到舊識、卻發現根本認錯人;高嘉瑜也以爲遇到了靈魂伴侶,結果卻……;許瑋寧與邱澤以爲自己只是拍部愛情文藝片,沒想到卻拍成愛情紀錄片!人生真的很多偶然,在事過境遷之後回頭看,才品出滋味。(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