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網路巨頭的壓榨(楊方儒)

金管會打詐,邀Google、Meta合作喝咖啡。圖爲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劉宗龍攝)

開門見山的說,Google與Meta兩大巨頭,每年來自臺灣市場的數位廣告量達400億臺幣!如此龐大的廣告規模,是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掠奪分食而來的,他們纔是新聞媒體賺不到錢的最大敵人。

10到15年前,臺灣電視廣告市場超過300億元,但如今已經砍半腰斬。15到20年前,報紙與雜誌的平面媒體廣告規模也達250億元之多,但現在分別只剩下10多億,只有零頭中的零頭。

Google靠着聯播網與關鍵字,以及YouTube的爆量影音廣告,早已是臺灣最大的媒體平臺與廣告公司!如今Google宣佈將分3年拿3億元進行「臺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計劃」,回饋給新聞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同站臺贊聲,大家眼裡都沒有仇恨,這真的是大愛了。至於澳洲與各國政府力推的新聞議價法案,要兩大巨頭從嘴邊分一點乳酪還給媒體,讓媒體能夠持續營生,真的也只是後話了。媒體美好的日子不再,未來還要向跨國網路霸權遞件申請基金的獎勵與補助,資深新聞人們只能大嘆「回不去了」!

網路巨頭則覺得,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的專業生產內容,也沒有比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來得好,網美露奶的流量更遠超過重磅調查報導!爲什麼跨國平臺需要落地受到政策監管與要求,還要導流與分潤給新聞媒體?

這確實成了新聞媒體與網路平臺的零和遊戲。

閱聽大衆的素養,則被社羣平臺毫無守門的內容持續小編化與低俗化,造成越聳動的內容,觸及率與點擊率越高,而媒體只能不得不跟進!舉例來說,「輔大陳若儀」引爆的流水席之亂,在1個月內掀起點閱熱潮,但迄今她本人與任一事件當事人根本沒有公開亮相與受訪;可以想見的是,未來AI生成的五花八門內容,更會造成媒體自動繳械與失守,無法爲閱聽衆把關跟篩選重大議題。

Meta公司透過臉書與IG兩大平臺,持續汲取你我的每分每秒在手機上生成的數據與隱私,來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轉化率確實很高,但早已越過了法律與道德的底線。

氾濫的投資詐騙廣告造成大批民衆資產有去無回,金管會最近才亡羊補牢,趕快與兩大巨頭建立聯繫管道,推動非法廣告下架機制。更不用說,黃賭毒等違法內容與廣告也在網路平臺守門機制不彰的前提下,早就攫取未成年人的眼球。

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在《監控資本主義》一書中表明,在跨國網路巨頭建構的虛擬空間中,身爲消費者的我們,其實是一種「剩餘」來源,在這無可遁逃的原料萃取過程當中,我們是被榨取的對象。她直言,這讓我們的日常數位生活成了每日重複續約的21世紀浮士德契約,你我也不再反抗,以犬儒主義來合理化這種現象,「只能帶着鐐銬,一邊高聲歡唱!」

(作者爲鍶科技暨幣特財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