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南海不可用通膨救經濟(林建甫)

經濟學家陶冬指出,大陸面臨房價信仰破滅。圖/中新社

2023年12月8日,張五常教授發表了〈從弗裡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看中國今天的經濟情況〉,提出了他的6%通膨救經濟的建議。文章發表後,立刻引來「食洋不化」的批評。然而,我用後來發展的「理性預期」觀念進行評論,更能解釋此法不可行。

張教授是我在1980年代初期非常欣賞的經濟學家。他當時在美國任教,也在香港《信報》寫專欄,用交易成本的觀念談產權、談中國的改革開放。他遣辭用句常妙筆生花,後集結成《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我一讀再讀,愛不釋手。如今他已經88歲了,仍然提出他的建言,勇氣上值得佩服。

文中他認爲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目前的困難是有好幾方面的,大致上應該不難解決,但牽涉到的經濟學理論可不是那麼簡單」。凱恩斯解釋國民的消費是基於他們的收入,收入是過渡性,經常變動,這樣不妥。因此應改用他的好友也就是貨幣學派大師弗裡德曼的看法,就是國民的消費是基於恆常收入,恆常收入的來源由財富產生,纔會穩定。可是近年樓價下降,代表財富縮水,恆常收入因而下降,消費就受到打擊,因此財富下降會對經濟損傷嚴重。

然而要怎樣刺激經濟,他認爲最簡單的辦法是在不約束房價之外,中國的人行要儘快把通膨的年率推到6%左右,然後調校到4%,再跟着讓這4%的通膨率持續到經濟的整體有全面性的可觀發展。

經濟理論的發展,從早期的古典學派到戰後的主流凱因斯學派,甚至1970年代的貨幣學派,都還沒有好好的考慮預期。之後的新古典學派,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理性預期納入考量;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資訊來做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代表人物盧卡斯(Robert Lucas, Jr.)也因此在1995年成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他最有名的理論「盧卡斯批判」,認爲經濟變數的關係,例如通貨膨脹和失業,會因爲理性預期而隨着經濟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能一廂情願認爲政策會有原先預定的效果。

中國人自古的觀念:有土斯有財,房地產就是財富。尤其老一代的人,拚命賺錢,累積財富就是買房。鄧小平改革開放,引進價格機能指導資源分配,也逐步建立合同、產權觀念。房地產成了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推動後來中國經濟的繁榮。

然而近年來,中國的貧富不均日趨嚴重,資本無序擴張,房地產也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禍首。這也成就了二十大前後中共提出多項對策,包括嚴格打房,對恆大、碧桂園下重手,及追求共同富裕的政策。中南海希望把房地產的水分擠出,未來人民不再汲汲營營地屯地買房,多花點錢在消費,或多餘的錢做投資,把資金導向具有生產性的工商服務業,對國家的長遠發展纔會有更佳的前景。

回過頭來,談利用通膨救經濟是否有用?一般的思維,溫和的通膨可以促進大衆消費,廠商也有意願生產、投資,公司賺錢後,最後進而回饋其員工,像是調漲薪水工資、增加就業機會等,使得經濟體能夠有健康的循環。然而這前提是員工要忍受通膨,而且不會理性預期要求先行調漲工資。套句弗裡德曼的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另外,通膨帶來不確定性,企業家對前景不能有好的預期,更不敢投資。

過去美國聯準會一直將通膨視爲首要敵人來對抗。回想2022年聯準會堅稱「通膨是暫時的」,選擇不作爲,導致美國通膨後來失控,接下來被迫急速升息,搞得這兩年天下大亂。

現在聯準會已經記取了教訓。例如最近雖有表明升息到了頂點,但不講明何時降息,甚至故意講些鷹派的話,就是要消滅通膨的預期。上星期公佈的12月分會議紀錄,官員仍重申在通膨明顯持續下滑之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立場是適當的。此紀錄一出立刻造成接連兩天的股市大跌。

准此,我認爲中南海還是要嚴守通膨控制在2%以下的準則。通膨是潘朵拉盒內的怪獸,一放出來就不好收拾。經濟就遵循市場法則,景氣會循環,在谷底就是汰弱扶強,等到春江水暖,信心回覆,攀升高峰就指日可待。

(作者爲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