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專欄 | 楊文采院士:“從0到1”突破的起點在哪裡?

楊文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中心主任,現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的常務理事,中國學術期刊“地質論評”主編。研究方向爲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成像和大陸動力學。

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與科學家座談時,進一步指明瞭新時期中國“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從0到1突破”的發展重點與戰略方向。

他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思想,要思考以下3個問題:

(1)實現科技創新“從0到1”的突破包含哪些環節?

(2)如何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3)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這些都是各級領導要關照的大政方針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個小問題:“從0到1”突破的起點在哪裡?

01

“從0到1”的產生

來源於極少數特殊人才

筆者曾經討論過學習和思維包括3個環節:

(1)從起點出發吸積,產生知識的碎片;

(2)連線,把知識點連接成知識鏈;

(3)結網,把知識鏈連成知識面,使人智力的自組織最優化。

宇宙來源於一個奇點,地球來源於一片星雲,生命來源於一個原始的細胞核。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有一個來源的起點,而發現知識也有起點。

從科學史看來,“從0到1”的“0起點”在少數特殊的人的腦海裡,在他們思維的碎片裡。

“從0到1”的“0”,指的是實現科技創新“從0到1”突破的起點,也是創新一個知識領域的起點。

在思想進入將要到來的關鍵問題的本質,思考了關鍵問題的內涵,產生了相關意識碎片的時候,“從0到1”的“0起點”就在他們的腦海裡形成了。

那麼,哪些人的腦海裡會形成“從0到1”突破的起點?

他們可能是科學家,如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也可能是工程師、實驗員或者大學生,如法拉第、比爾•蓋茨。他們是特殊人才,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堅持不懈地思考普通人不去想的問題,準確地進入問題的核心。

例如,普通人只去想如何應用牛頓的力學理論問題,而愛因斯坦卻思考了牛頓力學理論的侷限性,然後發現牛頓力學理論僅僅適用於理想的剛體,而不是所有物質。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愛因斯坦去思考普通人不去想的問題,這就是“從0到1”突破的起點。

有人認爲科技創新突破的起點是人豐富的想象力,筆者不那麼認爲。

想象力是人固有的和非常活躍的精神力量,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意識,既可能產生宗教學說和玄學,也可能有助於科學研究。

但是,去思考普通人不去想的科學問題的人,必須有“自然規律是科學界唯一的信仰和追求”這一基本信念。

愛因斯坦說:“相信世界在本質上是有序的和可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前提。”愛因斯坦又說:“科技界有3種人:爲了功利搞科學研究的人、因爲興趣而搞科學研究的人和爲人類知識擴容而從事科學事業的人。上帝要我們把前兩種人從科技界趕出去!”由此可見,愛因斯坦認爲科學的突破來自第3種人追求真理的信念。

他們能夠堅持思考將要到來的關鍵問題的本質,表明他們不僅在整體上了解研究學科的理論精髓,而且非常清楚研究學科的發展前沿和趨勢,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真理是科學的目標,科學是對真理的尋求。但是,現今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已經成一種職業,對從業人士只要求有技能而不要求追求真理。因此,社會中尋求真理的第3種人很少,他們也比較難以被普通人理解和關照。

極少數特殊人才思考的“將要到來的關鍵問題”,對每一個學科都是不同的。例如,中國當前卡脖子問題之一是芯片——高密度集成電路卡,光刻寬度小於16 nm的芯片需要大量進口。研究製造寬度爲8~16 nm的芯片就是當前的關鍵問題。

但是,製造芯片的材料是單晶硅,美國已經發現用單晶硅製造芯片的光刻界限是2 nm。那麼,更高密度的下一代芯片用什麼材料製造?原料又要用到哪些自然資源?這就是極少數特殊人才思考的兩個“將要到來的關鍵問題”。

如果中國沒有人去思考這兩個問題,就不會有這方面“從0到1”的科技創新突破,只能從無知慢慢模仿到有知。

在舊中國,普通人不去想天地運行的普適規律問題。儒家學說認爲,人的良知即是真理。由於王陽明的“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理論的影響,普通人不思考發現和證實自然規律的問題。

普通人的見解經常由他的經濟或政治利益所決定,人類社會充滿了非理性行爲,不追求權力的特殊的第三種人很容易成爲弱勢羣體。

在西方,爲了說明上帝創造世界的法則,總有一些人會去思考被大衆所忽視的東西,他們思維的閃光投影出自然奧秘的蛛絲馬跡。正是這些蛛絲馬跡閃光的積累,種下了發展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種子。

不過,即使有一些人思考了“將要到來的關鍵問題”,其中多數人並不能推測到這些問題的本質,只能到此爲止。

因此,起點上“從0到1”突破的種子,僅僅存在於極少數特殊人才大腦的意識碎片中,它們在無限大的人類意識碎片海洋裡,能夠生根發芽的概率非常小。

02

改善科技創新生態

促進“從0到1”的突破

習近平說:“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其中就包括促進起點上“從0到1”突破的種子生根發芽的內容。

現在中國擁有數量衆多的科技工作者,研發投入規模也很龐大,如果能夠爲極少數特殊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產生科技創新“從0到1”突破的起點就會得到保護,實現科技創新就可以涌現出源流滾滾的大好局面。

如何改善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從0到1”突破的種子生根發芽?

對於原始創新來說,改善生態要注重兩方面。一是保護“未來關鍵問題”原始創新概念的提名權;二是支持原始創新概念的深入研究。

特殊人才對自己長期思考取得的初步認識是非常珍惜的,希望在驗證成功後能夠得到提名權。

但是,和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是種子生根發芽不可缺少的土壤,學術思想在自由流動,原始創新概念的提名權就很容易被缺乏學術道德的人竊取。

如果特殊人才原始創新概念的提名權被他人竊取,他就不得不把“從0到1”突破的種子封閉起來,種子健康的生根發芽就沒有了希望。

同時,他也希望對原始創新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在申請項目時要說明原始創新的概念和研究內容,即學術思想在自由流動。

最糟糕的情況是,有評審人利用公權力不予通過他的申請,而之後,評審人又利用該原始創新的思想爲自己的科研項目服務,把它變成自己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看似合法的變相盜竊,在唯SCI論文的環境下,“槍斃”他人申請的理由可能是“與西方某權威雜誌觀點不符”。社會必須對這種看似合法的變相盜竊行爲加以揭露和譴責,科技創新的生態纔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就已經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科技創新的根源在於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堅決破除管理部門追求當前政績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非理性框框,尊重特殊人才對新概念和新理論的思維和首創,珍惜學術思想的自由流動。

這是一項改變中國精神面貌的長期而艱苦的任務,建議在“十四五”期間,首先要大力宣傳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使對“未來關鍵問題”原始創新人才的提名權得到保護。

同時,科技管理部門要重視發現原始創新特殊人才和提高破格支持力度,把對科技原始創新工作納入現今的政績考覈範圍。

可以預見,中國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夠遵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使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本文 發表於《科技導報》2021年第3期

歡迎訂閱查看

2021年第3期“十四五”建言專題目錄

卷首語

《時代呼喚新一輪的科技體制改革》

作者: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專題:

《掌握規律,創新驅動,紮實推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作者:王陽元(中國科學院院士)

《粒子物理髮展態勢及未來規劃》

作者: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航空發動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作者:陳懋章(中國工程院院士)

《深海科技的前景與陷阱》

作者: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深空探測的現狀、展望與建議》

作者:吳季(中科院空間中心原主任)

《談“十四五”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生態關係》

作者:李百鍊(美國人類生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科技原始創新生態亟需改善——談原始創新的起點問題》

作者:楊文采(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形勢下科技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應有新變化》

作者:王小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如何培養一流創新學者——訪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

作者:王麗娜(《科技導報》編輯)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現狀與戰略思考》

作者:閆金定(科技部處長)

《學科佈局的邏輯內涵及中國實踐》

作者:杜鵬(中科院戰略院研究員)

《完善人口政策並提倡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模式》

作者:曾毅(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作者:萬勁波(中科院戰略院研究員)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科技導報》微信公衆平臺創建於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導報》期刊內容要點,報道熱點科技問題、科技事件、科學人物,打造與紙刊緊密聯繫又特色鮮明的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