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日誌#579–20120709 – 人生的「要」與「不要」

文/kc

林益世從行政院秘書長,到忠三舍的階下囚,這麼大的變化實在是出於「要」與「不要」,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孔子論語裡提到君子三戒:「老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說起來容易,但是當大把大把白花花鈔票擺在面前時,有誰能夠不動心?昨天騎車上山,到復興鄉拉拉山品嚐新鮮水蜜桃大家話題還是繞着「回扣」轉,有位車友生意做得很大,突然語出驚人:「政府官員廠商拿回扣,司空見慣。」

這句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大家心底話匣子,果然,各式各樣的「經驗談」如山區常見的午後雷陣雨傾盆而下,經過一番熱列經驗交流後,一位老哥下了三點結論,相關主事者要拿回扣可以,但必需第一是廠商出於自願,第二工程品質不能因而變差,第三公司的獲利要遠高於回扣。

大哥的結論是,如果滿足上述三原則,拿了回扣也比較不會「出事」。

這真的是最低標準了,但偏偏很多工程建設、採購案,連這道德的最低標都達不到,前有陳水扁,後有林益世,不就正好應了「菜根譚」說的那句話: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爲柔,塞智爲昏, 變恩爲慘,染潔爲污, 壞了一生人品。(一個人只要有了貪婪的私心,就會從剛強變成軟弱,失去了智慧判斷力能力,變得糊塗,從有愛心變成兇殘狠毒,清白被污染,一輩子都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