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會讓個性改變 甚至更難找到工作

失業對於心理的衝擊,或許遠比你我所以爲的更爲嚴重。(示意圖/shutterstock)

似乎只有一種命運打擊永遠不具有光明面,那就是失業。

一個人非自願地失業,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人們不會在當中發現任何優點。

除非在事隔多年後,這個人發現自己現在的工作比起之前實在好太多了,而且過得也比之前好。

在過去的幾年裡,專家學者一再指出,失業會對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當一個人收到解僱通知時,心裡會感到非常受傷,而且這種傷害嚴重到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經濟學家暨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博伊斯(Christopher Boyce)認爲,再也沒有任何事像失業一樣,會如此強烈又負面地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博伊斯與他的同事從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那裡,獲得六千七百多名德國成年人的資料,這些人曾先後於二○○六與二○○九年完成兩次性格測驗。其中有二百一十名研究參與者曾在此期間失業一到四年不等的時間,另有二百五十一人曾短期失業,但之後又再度找到工作。

結果顯示,在長期失業(一到四年)後,人們會失去「責任性」、「開放性」與「親和性」,且程度嚴重到他們難以再找新的工作,也無法好好面對他人。他們變得暴躁且充滿敵意,可靠性和謹慎性當然也都下降。

博伊斯指出,失業對於心理的衝擊,或許遠比你我所以爲的更爲嚴重。此外,由於性格的轉變,可能讓人更難找到新工作,最終陷入負面的惡性循環。

(本文摘自《個性》/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我們不只要順性而爲,更要超越個性。透過行爲刻意地去蕪存菁,你一定能成爲最好的自己。那麼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你?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那種人?

一般認爲,「個性」是具有穩定性的,當性格一旦形成,就幾乎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特質了。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着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越大,改變就會越多。

榮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彙整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資料,提供我們關於「個性」種種新知卓見。

【作者簡介】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Christina Berndt

生於1969年,曾先後於漢諾威大學與維騰/赫德克大學研讀生物化學,於海德堡德國癌症研究中心攻讀博士。

先後爲《明鏡週刊》、德意志新聞社及南德廣播公司撰寫醫療及學術相關報導,2000年起擔任《南德日報》編輯。

曾於2006年獲頒歐洲青年科學作家獎(The European Science Writers Junior Awards),也曾因揭發器官買賣醜聞獲得守護者獎(Wächterpreis)提名。2013年不僅榮獲亨利・南恩(Henri-Nannen- Preis)「調查獎」提名,更獲選爲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

着有《韌性》、《滿足》。

《個性》/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