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施振榮

社會上有很多現存的各種議題等待解決,爲了能讓未來更美好,過去很多社會議題多透過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處理,如能用「類」社會企業或成立社會企業的模式則可進一步解決問題並且永續發展。

國際上已有針對這類社會企業訂定專法,臺灣雖然有提出,但還在等待立法院審查。因此,目前實務上的做法,就是依公司法,透過投資人同意後,在公司章程中明訂公司若有獲利,限制股東分紅不超過獲利的三分之一,將大部分的盈餘用於員工分紅及擴大服務。

在我退休後,我持續善盡個人的社會責任(PSR),一路走來也發起成立了三家社會企業,希望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包括科文雙融(二○一九成立,推動文化與科技整合)、灣聲國際(二○二二成立,推動臺灣經典音樂普及化與國際化)、國際創新長壽社企(二○二四成立,催生臺灣健康長壽科技產業)。

這些公司在股東同意下,以社會企業的精神運作,遵循王道「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發展」的三大信念,公司的盈餘分紅,第一優先是給經營團隊及員工,與共創價值的利益相關者共享利潤。例如我所成立的智榮基金會投入領導人培訓的王道薪傳班專案,員工分紅就可達五十%。

過去外界經常認爲公益團體的經營團隊就應該只拿相對低薪,但其實經營社會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經營能力也要更好,因此社會企業提供的薪水如果沒有相對的競爭力,就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利益平衡對員工纔有誘因。如以高薪聘請經營者,經營者如認同公益團體的理念,也可再回捐部分分紅。

華視自黨政軍退出媒體後,成爲公廣集團旗下成員,由於不同一般商業電視臺,受到的限制較多(如不能做政治廣告及嚴守新聞報導不得有置入性行銷等),多年來仍持續虧損。

龍應臺擔任文化部部長時,我就曾提議讓華視轉型爲社會企業,轉型後可將華視擁有的土地資產活化,所得可做爲華視轉型所需的資源,投入未來發展。

目前電視頻道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經營不易,收視率與廣告收益也被新媒體瓜分,如能轉型爲社會企業,將資產活化,打造華視成爲「科藝文園區」(CATs Park,Culture、Art、Technology),形成一個新產業生態園區,在此創造具臺灣特色且可國際化的優質內容。

很重要的是,「科藝文園區」成功的關鍵在於要建立起具未來性的生態系,在園區內所有共創價值的利害相關者共同進駐參與,包括生態系中的文化人、藝術人、創意人、投資人、創投、金融服務業者、法務,就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策院都是生態系中的一環。

華視的「科藝文園區」又緊鄰大巨蛋園區,未來園區內的創新研發,也可在該場地進一步展現,成爲新型態的兩廳院—沉浸式展演中心及科技化的多元表演廳。

且社會企業未來也要朝上巿櫃邁進,只要社企的獲利分紅能比銀行的利息高,就可以吸引投資人,願意將資金投入,一方面可以有穩定的配息,另一方面又可以爲社會未來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作者爲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