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可預防 研究曝7大解方 飲食有3關鍵

臺灣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到了2030年,我國失智人口將成長超過50萬人,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到了2030年,我國失智人口將成長超過50萬人,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對此,精神科主治醫師周伯翰引述國外研究指出,透過後天預防,從教育、營養、聽力、控制好三高、健康的生活型態、心理健康及社交活動等層面着手,仍有機會戰勝失智症。其中,該研究提到,地中海飲食、魚油、維生素D3是預防失智重要飲食關鍵。

周伯翰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政府常宣導隨着人口高齡化,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將會越來越多,但其實歐美國家的失智症發生率正以每10年13%的速度下降中。

周伯翰接着引述Livingston等學者發表於2020年《柳葉刀》(Lancet)的研究,其認爲透過後天的預防,仍有機會戰勝失智症,並整理出可從以下7大層面來着手,以供民衆參考:

1、教育:教育程度越高,罹患失智症的機會越低,開卷有益。

2、營養:地中海飲食、魚油、維生素D3。

3、聽力:年長的患者很多患有重聽,因此可透過助聽器,維持聽力穩定,以便刺激腦部。

4、控制好三高: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5、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運動習慣、控制體重、充足睡眠,同時也要戒除煙、酒。

6、心理健康:老年憂鬱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7、社交活動:多和人接觸聊天,增加社會活動。

關於失智症會伴隨的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包括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力改變、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生活上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難、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說話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新困難、物件放錯地方且失去回頭尋找和重做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退出工作或是社交活動、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若有上述情況務必要提高警覺。

錢政平提醒,現今仍有部分民衆對於失智症認知不足,甚至認爲失智症所伴隨症狀是件丟臉的事情,導致就醫不積極,延誤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也強調失智症在醫學上,直至現今雖無可完整治癒的特效藥,但仍可以透過相關影像檢查來幫助做到及時診斷,如MRI同時不具輻射線,是目前失智症最重要的篩檢與診斷工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