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年輕化「保險爲失智、失能築最後一道防線」

(圖/小花平臺提供)

再不到一個月,2022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新的開始、新的希望,着實也令人期待。不過,就在日前不久,臺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罹病過世,讓不少粉絲紛紛難過落淚,動物園貓熊館更涌入大批哀悼人潮。據瞭解,團團罹患腦部惡性腫瘤惡化,最終不敵病魔……。

說到腦部病變,臺灣媒體話題人物「抗議天王」柯賜海日前驚傳逝世、陳屍在陽明山公園車內,確認死於心因性休克,在此之前更是多年飽受帕金森氏症之苦;緊接着,知名國外影星「雷神索爾」得知自己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預先傾向性,決定暫時息影……。

像是帕金森氏症或是阿茲海默症等都是常見記憶、思考和行爲方面腦神經退化性疾病,由此延伸的失智症,隨着國內人口老化嚴重,失智者人數隨之增加,今天失智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千人就有1名『年輕型』失智症!」據統計,全臺灣約有1.2萬人被診斷爲年輕型失智症,介於30至64歲這個區段,平均每千人就有1人發病。

依此看來,罹患失智症你我都有可能,小花平臺保險顧問提醒,該如何規劃長壽風險,打造退休醫療帳戶,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讓保險爲失智、失能架起最後一道防線!」

「失智症10大警訊」一次瞭解

隨着失智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多人年紀輕輕就在職場上發生意外事故而導致失能,需要長期看護的時間恐怕要比原先預估每人平均約7.3年還要更長,相對的,其所需要的照護費用也比原先預估的多更多,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筆相當沉重的負擔。(延伸閱讀:《專題報導》國人長照期平均7.3年 用失能扶助險補長照缺口)

你我經常聽到的失智症,或許許多人仍是一知半解,究竟什麼是失智症?又應該如何分辨是否罹患失智症?以下整理由衛福部提出的「失智症10大警訊」,民衆可以先行自我檢視與初步評估,如果有出現兩項以上者,建議儘快就醫:

警訊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警訊2、計劃事情或是解決問題有困難。

警訊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警訊4、對於時間或是地點感到混淆。

警訊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

警訊6、言語表達或是書寫出現困難。

警訊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警訊8、判斷力變差或是減弱。

警訊9、從職場或是社交活動中退出。

警訊10、情緒和個性明顯出現改變。

說到失智症的可怕之處,還不僅止於此而已,更有甚者,失智症的照護人員必須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挑戰也不容小覷,舉例來說:

其一、失智症的照護人員必須要有很強的照顧能力,足以應付患者逐漸喪失活動能力、情緒問題、行爲和性格變化……等。

其二、失智症的照護人員每月需付出的照護時間,與非失智症的照護人員相較,平均多了27小時、等於超過1天的時間;據統計,在所有失智症的患者中,高達近8成獲得他人日常生活的支持,像是進食、移位、室內走動、穿衣、洗澡、上廁所等。

其三、失智症的照護人員需要提供比原先預期更長的照護時間,有可能4年、5年、6年……,甚至長達20年。

其四、失智症的照護人員有不小的情緒壓力和個人健康問題。據統計,有近6成的失智症照護人員表示自己的情緒壓力「很高」或是「非常高」;此外,也有近4成的失智症照護人員表示,因爲照護工作導致個人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面對失智症威脅不分男女老少的襲來,小花平臺保險顧問再次強調,罹患失智症你我都有可能,讓保險爲失智、失能架起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