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染疫致死率高 專家保命5建議+居家「紅黃綠」區

熟齡染疫致死率高 專家保命5建議+居家「紅黃綠」區。(示意圖/Shutterstock)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今年1月1日到5月19日本土病例分析,70歲以上確診個案數達56,015人,80~89歲致死率爲0.86%,90歲以上致死率爲2.7%,都較其他年齡致死率高出許多。

●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不敢打 仍應儘快施打

老人家打疫苗,仍是防疫的重要關鍵。臺北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提醒,臺灣長者疫苗覆蓋率低於許多國家,大多是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打,「特別是在Line這類社羣媒體口耳相傳,要催打併不容易。」

臺灣今年一月迄今確診者已衝破120萬人,許多人好奇爲什麼傳染力這麼高?顏慕庸說,根據國外經驗,兩年前的新冠Alpha病毒沒有證據顯示可經由空氣傳染,Delta病毒爲有限度的空氣傳染,Omicron則可經由空氣傳染,因此防範手段要更爲嚴謹。

「這個世界不是隻有一種病毒!」國防醫學院內科學暨公衛學教授祝年豐提醒長者,除了不能輕忽這次的Omicron病毒,特別是老年人心、肝、肺和腎相對脆弱,至於其他常態性疫苗還是要打。

綜合專家的意見,對老年人的防疫有以下建議:

1.不管是蛋白質或mRNA疫苗,長者應打好打滿,第三劑甚至第四劑都應趕快打。

2.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保護心肺功能較差長者,符合接種資格就可施打,增強保護力。

3.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監測,還是得做。

4.慢性病用藥要按時吃,可請家屬或照顧者協助領藥。

5.儘量維持身體的活動,如果不敢出門,也要在家多動一動。

●老人家多動益處大 不出門也應該在家裡多活動筋骨

這一波疫情讓年輕人以爲無症狀或輕症,仍繼續過活躍的社交生活;反而是老年人變得不敢出門。祝年豐提醒,老人年心肺功能不好,少動之下病毒容易累積在身體,再加上身體有慢性病或癌症,自然致死率高。

2021年4月《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一篇研究,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1.73倍,死亡比率增加2.49倍。

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來得高。

●家中設「紅黃綠區」阻隔病毒 職場通勤要防疫

顏慕庸92歲高齡的母親,退休後去雙連鬆年大學學英文、美術、音樂、老人醫學課,重過老學生生活。這種生活持續近25年,直到Covid-19疫情,因爲上下課要搭乘擁擠的電梯,讓她擔心地不敢再去。

照顧者如何保護長者?顏慕庸兩年前在臺灣疫情尚稱零星之際,就推廣居家環境可比照醫院感染管控,設紅、黃、綠區,方法如下:

1.從職場與交通路程往返時,以目前社區大流行狀況要視爲紅燈污染區,除了上班過程換穿工作服以外,同時也要執行「三明治酒精洗手法」;碰觸環境、物品的前後,用酒精做好手部清潔「消毒、碰觸、消毒」的動作,雖不容易做,但可保護沒打疫苗的老人與小孩。

2.往返職場途中除了戴口罩自保,手部、衣物都會碰觸到公共環境,也都應視爲污染。返家後之處置:家中設黃燈「緩衝區」、綠燈「清潔區」。進門後先在玄關「緩衝區」除裝除污:用酒精噴消雙手,把衣物、揹包換下來,並用酒精消毒;或集中放置入清潔袋,靜置數天也可達除污效果。接着再踏入家裡的「清潔區」,儘可能先沐浴,接着再到家裡的一般空間,和家人互動。

●長者有數位落差 也要注意心理健康

值得關注的還有老人家的心理問題,有些家屬會聽到長者說這番話:「我都活到這把年紀,如果染疫就早點離世也好…」,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建議如下:

1.長者不得已需住長照機構,在工作人員時間許可下,用視訊探視長者。

2.長者不會使用或沒有智慧手機App,應由照顧者協助,因爲診療或拿藥皆需要這些設備,里鄰長或社工也可協助獨居長輩。

3.因居家辦公及上課增加,全家人在家機會多、互動也多,應注意家暴問題,特別是行動力不佳的長者可能求助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