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要素×”之下,新動向和破局點

"我和公司的財務,都嘗試做了一些數據標註工作。"一位軟件開發商的聯合創始人近日告訴數智前線,她並不是研發出身,但爲了更好的理解數據要素,也爲了他們即將開啓的企業數據資產入表工作,大家都給自己"加了碼"。

去年底、今年初,國家數據局聯合多部委發佈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以及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在企業中引發熱烈反響。

"這兩件事與我們都相關。"上述人士說,"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數據,無論數據要素×,還是數據資產入表,對我們的業務、融資和投標都有影響。"

數智前線瞭解到,兩項政策爲企業帶來了更明確的方向,政府部門和企業也有新的動向和佈局。

目前,各地都在徵集"數據要素×"案例,但"數據要素×"在12個行業中的試點工作,還在籌劃之中,企業也都在緊盯這件事。

01 "政策和企業行動,能掛上鉤了"

2017年,政府首次在工作報告中提出"數據要素"概念。但在過去六七年中,行業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瓴羊CEO朋新宇看到,這次"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對過往問題進行了糾正,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過去數據要素、數據資產等都是較爲宏大的詞,但落到企業層面,由於缺少中間路徑,企業有些接不住。

朋新宇看到,對企業來說,這次"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三個方面:

一是時間,未來三年要有300個標杆案例。二是方向,對12個行業用乘法去做賦能。三是政策的決心。該計劃推出後,不少領導、專家走訪調研,宏觀和微觀之間在聯動。

這次把中觀的東西加入,在行業裡推動,讓其更具可落地性。

這個計劃的重點是面向行業,到300多個場景中。"讓這些場景先‘卷’起來,讓各行業都感知到數據的價值,起到示範作用。"一位參與"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撰寫的專家告訴數智前線,"這裡核心的點是,未來三年對於數據要素驅動的要求,是呈指數級增長的,而非線性。"

在計劃推出一個月左右,瓴羊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數據同學會",與會者包含行業頭部企業、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和政府領導,大家集中討論該計劃能看到的解法、路徑,"我們看到,政策和企業的行動,真的能掛上鉤了。"

業界都感受到政府的決心。"我們做了20多年的企業數據治理、數據應用相關服務,這次感覺不太相同。"用友網絡高端BG首席數據官張旭告訴數智前線,"以前都是我們在給別人講數據的先進性,怎麼用數據。如今,國家在整體框架設計下,推動我們再進一步去做這件事。"

"當我們分享如何幫助一家制造企業做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時,國家數據局的一位領導問,能不能聯合一起將這個實踐轉化爲行業案例推廣。"朋新宇說,"這次從宏觀層面的執行力、推動力非常強,我感受到非常不一樣。"

02 相關部門有動作,企業在緊盯試點

此前,政府部門的公共數據主要用於政務服務和城市治理領域。浪潮雲首席技術官孫思清看到,在"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推出後,以大數據局爲代表的政府委辦廳局,都在考慮如何把公共數據,賦能產業發展。

爲此,政府部門一方面強化對數據的管理,比如,原先沒有將數據管理固化的部門,現在已經開始調整;另一方面,各部門更關注數據如何對外授權運營,比如在大數據局的統籌下,依託於大數據平臺,甚至一些部門成立相應機構,嘗試對外運營。

現在各地都在徵集"數據要素×"案例,但"數據要素×"在12個行業中的試點工作,還在籌劃之中。這些試點需要國家數據局與相關部委來統籌發起,現在業界企業都在緊盯這件事,一旦試點啓動,能及時響應。

除了政府部門的規劃有時間節點外,"數據要素×"的落地還涉及多方面,業界認爲比預計時間要長。

例如,"數據要素×"的場景需要牽頭方。幾天前,張旭到光華管理學院授課時,特意給大家留作業,請大家從各自商業視角出發,進行場景構思,"這是第一步。"

構思之後的落地,還要涉及技術、原始數據、利益分配等多層面問題,"如果要把這些貫通的話,每個問題都需要推動。"

3月26號,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的公開信息,國家數據局首次公佈了年度預算,2024年預算爲7856.69萬元(不含中央預算內投資),比2023年執行數增長214.3%。業內人士認爲,接下來"數據要素×"將更體系化、項目化的落地賦能。

03破局點,跑通多方參與流通模式

"現在大家在等待破局點。"用友張旭說,業界就是希望看到數據流轉起來,產生價值,這是破局的核心問題之一。

面對不少專有數據和專有應用,浪潮雲孫思清看到,當下業界如何在保證"兩法一條例",即《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前提下,探索怎麼進行數據的可信流通,"我認爲是關鍵"。

尤其是這兩年大模型的訓練和在行業企業的落地,成爲數據交易的最大需求方,業界認爲大模型成爲數據要素的"催化劑"。大模型的訓練使用了公開數據、授權數據和私有數據。其中,公開數據集完全能對外;如果用到行業授權數據,要保障不出域;而針對私有數據則是本地化的。

"現在來看,要在域內解決流通問題。"孫思清說。業界觀察到,國家數據局在推動科研、文化、交通運輸等領域的行業共性數據資源庫建設。此舉意在加大公共數據資源的供給,通過在重點領域和相關區域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

孫思清看到,目前在各大交易所,不少數據集已經"上架",但大部分是由互聯網公開數據或政府開放數據進行二次加工而來。"政府部門對數據的開放,還是持比較謹慎的態度。"

浪潮雲正在濟南試點公共數據的可信數據空間,實現數據在可控域中的流通。在濟南市公共數據可信空間的基礎之上,已建或在建各行業的可信數據空間,如金融、醫療等,核心是實現公共數據賦能行業。比如,公共數據與金融業結合,在反欺詐、企業信用評估、企業貸款等方面都能發揮價值。

用友張旭更關注產業鏈條多方參與的數據流通。"過去也有很多數據交易,但往往是甲和乙的關係,我們叫單次流通或單層流通,還很少真正形成鏈條上多方,使用多種數據,加工出一個比較優質的數據產品後,再按照事先的約定進行利益分配。"張旭說,企業都特別關注,在這方面是不是有一個案例或場景跑通了。

這需要商業模式設計,目前比較欠缺的是MVP(最小可行性產品),也就要跑通一個最小閉環路徑。"數據要素×"的推出,實際上給企業一次助推。

用友正在與一家大型快消企業,針對經銷網絡來分配促銷費用,幾方聯合探索最小閉環路徑。在這個實踐中,通過掃描、打通出幾十家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到終端門店的庫存、產品日期,讓鏈條變得透明,快消企業的促銷費用會給到真正需要的經銷商,讓貨品流轉更高效,消費者也能買到最新鮮的產品。

用友也結合具體場景,輸出了二三十種解決方案,處於與業界交流探討階段,尋找頭部客戶一起參與進來。

朋新宇介紹,爲了實現數據流通,企業行動可拆分成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企業要把內部數據資源變成數據資產,即數據開發。第二是做好企業內的數據消費。小到數據分析,大到企業新戰略計劃、新品研發、定價等,企業要打通原來分散的數據流、工作流、商業流,三流合一。

有了企業內部數據消費之後,第三個就是數據流通。瓴羊去年推出企業數據服務樞紐瓴羊港,探索解決企業面臨的數據缺失、外部數據無法流通等問題。

數據流通中一個問題是數據定價,朋新宇提到一個有趣的探索,是"以企業使用數據後,真正帶來的銷量增長、效率提升去做數據定價"。他分享了一個案例,是一家鮮花企業將客戶路線、精細的天氣預報數據、配送企業的相關數據打通後,重新設計策略,比如名貴的花不推送到颱風地區,天氣熱時配送要有保溫包裝......這些策略減少了鮮花企業1%以上的貨損率,這就有了倒推數據定價的基礎。

上述三者形成一個循環以後,整個數據流通才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模式。

"真正走通了,有了案例示範效應,企業才能放心大膽去做這件事。"張旭說,目前法律、法規是鼓勵大家做,後續有問題了可以再糾正。"我覺得整個環境比較適宜我們去嘗試。"

而在盤活數據的過程中,核心還是要圍繞業務去走,與傳統產業結合。"實際上,這是產業數字化問題。"孫思清說。

04 數據資產入表和數據要素×緊密相關

2023年8月,財政部印發《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2024年1月1日起,數據資源被視爲一種資產,納入財務報表。業界認爲這是各部委在數據要素工作上的延伸。

朋新宇觀察,數據入錶帶來三個正向影響:一是企業CEO開始重視數據了,因爲這涉及企業資本結構的變化。而此前數據很難進入CEO、CFO的視野。

二是開始重視企業內部的數據團隊。原來不少數據團隊是IT部門下屬三四級部門。現在企業CEO都在重新審視組織架構,把數據團隊升格,找得力的人去負責。

三是企業CEO更關注數據使用和用數據換增長等務實性問題。

"這三方面,結合"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我覺得會真正把12個行業打開。"朋新宇說。

"數據資產入表,與‘數據要素×’應該是絕對的關聯關係。"用友張旭說,"我們其實擔心的是把這個事分開了,入表變成一個單純的財務動作,‘數據要素×’可能連每家企業的數據資產都沒有盤點清楚的情況下,僅僅做一些場景探討,這樣其實它也很難落地。"

浪潮孫思清觀察,企業尤其是央國企,不少在做數據登記、入表等。浪潮雲自身也在展開數據入表工作,希望通過推動相關數據入表,進一步提升運維效率和安全防護。

不過,在數據入表政策之下的指引條例和具體操作目前仍有缺失。

比如,大部分企業關注的確權問題。不同於物品,數據可以是多份同時擁有、共生的關係。

"數據怎麼入表,核心問題歸結到數據確權。"朋新宇說,到目前爲止,確權缺少法律支持,比如誰授予你確權的權利還沒有明確規定。目前一些交易所和機構,以登記來代替確權,同樣沒有得到法律支持。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希望出臺登記標準,瓴羊也參與了一些討論,以及一些實踐的抽象和提煉。

"我們希望登記不是一個變成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東西變成行標、國標,這是我看到關於確權的問題。"朋新宇說。

在瓴羊港上,也在探索相關服務,例如針對數據流通中可能發生的負向問題,推出數據保險等。

"我們看到,還沒有特別權威的數據登記機構,正處於規範過程之中。"浪潮雲孫思清說。

在入表的服務上,浪潮雲更傾向於與一些相關諮詢機構、評估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等,將數據資產入表的相關工作,轉變爲常態化服務,讓相關企業可在雲上購買服務。

目前,業界在數據資產入表的宣傳、授課都很多,用友張旭團隊也做了"數據資產月"活動,推出相關諮詢服務,一些大型企業已開始逐步簽約。

針對確權問題,張旭提到"快速確權法"和"標準確權法"。其中,快速確權法是企業可以根據法律法規,快速判斷自己對某些數據是不是有明確的歸屬權,相當於不把數據登記作爲一個必要條件。"我們用一些能確定的方式,儘快把這件事啓動起來。"他說,"現在歸屬權存疑的,可以遺留到後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