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英國領導人無法選擇不參加的遊戲

邱吉爾視氫彈爲「某種全新和恐怖的東西」,是一個對文明世界的存在本身的威脅。(示意圖/shutterstock)

英美對核子武器理解上的落差在邱吉爾於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到百慕達會見艾森豪時清楚顯示出來。他的私人秘書柯維爾指出,邱吉爾視氫彈爲「某種全新和恐怖的東西」,是一個對文明世界的存在本身的威脅。反觀艾森豪卻把氫彈「視爲只是軍事武器的最新改良。他暗示事實上不存在『常規武器』和核子武器的分別:所有武器到了適當時候都會變成常規武器。這當然也代表了美國輿論和英國輿論的一個根本分歧。」柯維爾所言不差。這種分歧在英國又被愈來愈壯大的核裁軍運動放大將會在接下來十年支配兩國首都的核子外交政策。當韓戰爆發時,艾德禮飛到華府,尋求重新確認那個戰時的默契:原子武器只有在兩國政府都同意的情況下使用。杜魯門保證說華府在採取這種決定前將會諮詢英國。艾德禮的繼承人和他一樣憂慮。一些精密的地下指揮部建在了首都圈的一些秘密地點。全國各地都設有防空洞。核戰演習開始舉行,地方政府也草擬出一些遇到核攻擊時如何反應的計劃。這些其實都是在做做樣子。氫彈的出現意味着和蘇聯的任何核子戰都會讓全英國被夷爲平地。

邱吉爾後來近似癡迷地想要促進華府和史達林之後蘇聯領導層的和睦關係,但終究失敗,也因此引退。麥克米倫接過這棒子,先後大力遊說艾森豪和甘迺迪去跟蘇聯簽訂禁止核子試爆條約。華府的態度要無所謂得多。邱吉爾和麥克米倫會積極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固然反映着他們熱中於讓英國留在世界事務的牌桌上,但另外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們明白如果發生核子大戰,英國付出的代價將會比美蘇慘重得多。這種意識也爲迅速擴大的核裁軍運動和反核運動提供了力量。

不過不管人民有多恐懼,這都是任何一個英國領導人無法選擇不參加的遊戲。一九五四年,法蘭克斯公務員、學者和一九四八至五二年間的駐美大使 在英國廣播公司主持講座,講題是「英國與世界事務的潮流」。世界動盪不安,但法蘭克斯對英國角色的評估卻是清晰分明不管地緣政治板塊如何變動,「英國都將會繼續是她原來之所是,即一個大國。」三年後,英國將引爆自己的氫彈。英國的全球地位自此和她擁有的核子武器變得密不可分,但到了麥克米倫在一九六二年和甘迺迪在拿騷見面時,英國的全球地位和核子武器都受到了華府的威脅。

在一九五○年代晚期,英國已經有能力生產出她認爲需要的核彈頭數目,剩下需要的只是能夠穿透蘇聯防禦系統的投射裝置。一九六一年四月,白宮國安會議秘密制定美國的政策,當時甘迺迪只上任了幾個月。這政策的基本假設是,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做法是把西方的核子軍火庫存控制在手裡。只要英國一天有原子彈,法國和德國就會想要看齊。法國業已在一九六○年測試過一枚原子彈。我們必須設法消除英國的特權地位……我們的最低目標應該是說服他(麥克米倫)把原子彈和投射武器交給北約組織指揮。除此以外,我們應該設法讓他停止生產用於武器的可分裂物質。」換成白話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美國應該單獨控制西方核武器的開關。甘迺迪同意這個見解,又在文件上寫了一個批示:「最好是長遠來說英國會逐步淘汰其核子嚇阻力量,因爲他們在這個領域的活動對法國來說永遠是一根刺。」

(本文摘自《孤獨英國》/貓頭鷹出版社)

【內容簡介】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從此成爲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本書作者爲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爲孤島?

【作者簡介】菲利浦‧史蒂芬 Philip Stephens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曾獲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大衛瓦特獎和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着有《政治與英鎊》、《託尼‧布萊爾:政治的代價》等書。

《孤獨英國》/貓頭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