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東南,發生了一件大事 | 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酒與時序

文字: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澄澈

傳統節日“龍擡頭”剛剛過去,全國各地能明顯感到天氣轉暖,雨水逐漸變得豐富,在農耕時代,這就是春耕的日子到來的訊號。

古人觀察每一年中天氣的變化並總結規律,將自然週期與民俗相結合,衍生出了中國古代的時令文化,指導着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

二月二,龍擡頭。燒頭香,喝春酒

(圖:圖蟲)▼

釀酒也不例外,在每年的這一天,在四川南部的一些地方,都有“二月二,龍擡頭。燒頭香,喝春酒”的說法,釀出的春酒,要在這一天封藏在恆溫的山洞,使酒體更醇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迄今爲止現存最早的酒,是在2012年在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一件青銅酒器中裝有液體,後來經過考證,證明這是3000多年前古人留存的美酒。

精彩絕倫的各類青銅酒器

是中國悠久釀酒史的最好腳註

(圖:上海博物館藏)▼

而中國的釀酒歷史,則可以追溯到更遠。從出土文物和文獻史料的對比來看,中國人至少在八千年前就開始釀酒了。這數千年的時間刻度,記錄了中國釀酒技術的演進,也見證了中國酒文化的發展。

多年的積累與傳承,使得中國的酒文化愈發豐富多彩。中國人講究“酒以成禮”,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是一個文化符號,與禮制、文學等諸多領域深刻結合。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圖:圖蟲)▼

在宴會上,酒是增進友誼、促進交流的媒介;在文學創作中,酒則是激發靈感、抒發情感的催化劑。可以說,酒文化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與氣質。

在農業時代,曆法與生產力息息相關。人們根據時令的變化,安排着耕田、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而釀酒,同樣是一件需要依照時令進行的事情。古人深知釀酒之道,需順應自然時序。

好雨知時節

好酒的釀造同樣需要依時而定(圖:圖蟲)▼

這個規律在四川南部尤爲明顯。每年春季,暖溼氣流隨着季風進入四川盆地,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則逐漸式微,二者交匯帶來了豐富的降水。

四川東南部屬於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岷江、沱江在這裡注入長江,隨後奔流到海。這樣的地形條件,讓川南地區多山谷、溼潤、生機勃勃。

川南擁有優質生態本底

水熱條件適宜各類作物生長

(川南風光 圖:圖蟲)▼

特殊的氣候、水文,讓這裡的微生物羣落對溫度非常敏感,要求釀酒師們精準地掌握時序,於是他們總結出了“夏長、秋收、冬藏、春出酒”的規律。

在夏天,糧食生長茂盛;到了秋天,糧食豐收,爲釀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冬天進入醞釀的時節,經過漫長的發酵週期;而到了春天,萬物復甦,新釀的美酒應時而出。

新釀美酒 應時而出

(圖:圖蟲)▼

這樣的釀酒過程,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智慧,也展現了中國酒文化的獨特魅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川南極具地方特色的酒文化。

四川長期以來被稱爲“天府之國”,地處北緯28°、四川南部的瀘州,被譽爲“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的地區”。

豐富的糧食物產和獨特的氣候

爲瀘州的釀酒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瀘州梯田景觀 圖:壹圖網)▼

瀘州是長江邊上的重鎮,是古代四川水旱交通的樞紐。既是山川匯聚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處。商業的繁榮刺激了瀘州酒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山川匯聚,商賈雲集▼

宋代文學家唐庚在《詠瀘州》中寫道:百斤黃鱸鱠玉,萬戶赤酒流霞。可見當時瀘州的酒,早已聲名在外、廣受歡迎。

中國酒城,醉美瀘州▼

說到瀘州的酒,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制曲之父郭懷玉。瀘州這個地方很早就是中國釀酒的重鎮,生於斯長於斯的郭懷玉,十幾歲便開始學習釀酒的技藝。

在公元1324年,也就是元泰定年間,48歲的郭懷玉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摸索與實踐,研製出了“甘醇曲”,它標誌着中國白酒釀造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讓中國釀酒工藝上了一個新臺階。

1324年,大麴始出▼

在這個基礎上,郭懷玉改進了傳統的原料、操作程序、蒸餾方法等釀酒的步驟,成功釀製出了中國白酒歷史上第一代大麴酒。郭懷玉創制“甘醇曲”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傳奇佳話,更成爲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廣受歡迎的濃香型白酒,就來自於700年前這次釀酒技藝的突破,當年郭懷玉突破的技術,也被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甘醇制曲,悠於回味▼

濃香型的白酒,其魅力在於獨特而豐富的風味特點。這種酒味道芳香濃郁,色澤清亮透明。品嚐時,酒液醇和協調,口感豐富,既有甜美的前調,又有綿長的餘味,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濃香型白酒已經佔據了白酒消費的主流市場。

曾用於釀酒的龍泉井

是瀘州酒文化歷史的見證者▼

在濃香型白酒的衆多品牌中,瀘州老窖備受矚目。創制“甘醇曲”的郭懷玉,正是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的第一代傳承人。

而在他之後的第六代傳承人舒承宗,是大麴酒發展歷史上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他推動了濃香型白酒釀造進入“大成”階段。

第六代傳承人舒承宗承上啓下,

總結探索出一整套大麴酒工藝技術▼

明萬曆年間,宦海浮沉多年的舒承宗辭官回鄉,以釀酒爲業。不過當時的瀘州,釀酒作坊已經遍地都是,有“風過瀘州帶酒香”的說法。怎麼能脫穎而出,釀出最受歡迎的酒,是舒承宗面對的主要問題。

經歷了多次的探索,舒承宗選擇了用瀘州獨有的五渡溪黃泥來建造窖池,這種黃泥適合微生物的繁衍,開啓了泥窖釀酒的先河。之後他又總結出“配糟入窖、固態發酵、泥窖生香、續糟配料”的一整套濃香型白酒的釀製工藝。

傳承千年的釀製工藝▼

憑藉着對釀酒的獨到見解和精湛技藝,舒承宗成功研製出了具有獨特風味的濃香型白酒,他也被譽爲“濃香先祖 國窖始祖”。

此後,歷代瀘州老窖釀酒人傳承前人技藝,堅守匠心,以精湛的技藝和卓越的品質,讓瀘州老窖贏得了千百年來愛酒之人的廣泛認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就用“瀘型”或者“瀘香型”,來稱呼濃香型白酒。

傳承前人技藝,堅守匠心▼

從公元1324年郭懷玉創制出“甘醇曲”的那一刻,白酒的釀造歷史便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年又一年過去,這源自瀘州的濃香型白酒釀製工藝,歷經24代師徒間的口傳心授,代代相傳,700年光陰裡,始終未曾斷絕。讓濃香型白酒釀製技藝這一“國寶”級別的文化遺產得以生生不息。

口傳心授,生生不息▼

從1324到2024,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不斷代傳承了700年。

每年的“二月二龍擡頭”這一天,瀘州老窖都會舉行盛大的春釀封藏大典,再現傳統禮儀,封藏春釀美酒,感謝上天沃土的眷顧與恩賜,同時也向世人展示瀘州的地域民俗和中國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春釀封藏大典▼

夏長、秋收、冬藏、春出酒。掌握時令是瀘州老窖“活技藝”的重要部分,春釀封藏的傳統體現了川酒順應時令的智慧,也爲瀘州老窖的美酒增添了豐富的口感和協調的香氣。

時至今日,瀘州老窖依然堅持使用傳統釀製技藝釀造美酒,每一代釀酒師都承載着前輩的智慧與匠心,用心血和汗水守護着這份傳統。是他們的堅守與執着,讓濃香型白酒釀造技藝歷經700年不斷代,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傳統釀製工藝,工匠精神典範▼

所以說,瀘州老窖傳承釀酒技藝的價值和內涵,就在於其歷史的深厚、技藝的卓越、對品質的追求、對傳統的尊重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弘揚。

七個世紀光陰荏苒。傳統的技藝在被固守本源的同時,又不斷創新,不斷被賦予時代內涵。使得濃香型白酒釀造技藝這一文化遺產,始終具有磅礴不息的生命力。

仲春時節天氣轉暖,牛毛細雨點點入地。春酒新出之後,又是新一輪的播種、耕耘、收穫;對於釀酒人來說,又是一年的選料、制曲、醞釀、封藏。瀘州老窖的每一縷濃香,都在這一年又一年的輪迴當中愈發醇厚。

即使在我們這個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家,瀘州老窖古法釀造技藝能保留如此的活力,也足夠令人驚歎。這技藝的傳承,讓世人看見了中國白酒文化深遠的脈絡。

看花摘酒,佳釀始出▼

只有中國人能理解,跨越千百年傳承中,蘊含了怎樣的力量。

那不是簡簡單單的數字,而是整整700個春秋寒暑,一位又一位匠人的口傳心授,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智慧,都融入到了瀘州城的酒香當中。瀘州老窖的生命力就在於此,與時代同行,在歲月的磨礪中歷久彌新。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禁止未成年人飲酒,禁止酒後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