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福恩與基礎科學
▲▼建中三年級學生司福恩成功發現合成人類蛋白「人類磷酸果糖激酶」的生成條件。(圖/北市教育局提供)
司福恩是一個建中的學生,前年參加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人類蛋白質結晶結構研究計劃」,養出證實可被人體吸收、可能有助治療癌症的蛋白質結晶「人類磷酸果糖激?」。日前,該研究獲得擁有「期刊界諾辦爾獎」之稱的美國《Nature》審查通過,並於5月18日刊登,司福恩名列計劃主持人之後的第二作者,堪稱全臺高中生第一人。
這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成就,畢竟,一個高中生可以躍升國際舞臺,而且願意花時間在基礎科學上,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在臺灣,大多數的資優學生都將將來目標放在醫學、科技或法律等熱門領域,卻鮮少人願意將心思花在枯燥的基礎科學上,這間接也影響到國內基礎科學的研究,如今,司福恩的被看見,說明了只要努力,終究會出人頭地的,即使是在冷門的領域之中。
不過,司福恩的成就還是一大部份要歸功於他到美國的研究,畢竟這樣的經歷讓他的視野開闊,並且在這樣的研究環境中,讓他願意更專注地致力於基礎科學的研究。
當李遠哲博士成爲臺灣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得主時,國人都十分振奮,不過,他也是在美國完成最後的教育資歷;因此,希望在司福恩的身上,除了看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更希望藉由司福恩的激勵,臺灣可以培育出第一位純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黃柏霖,高雄市議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