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V“現形”記

這是自然界的夏季,卻也是一些大V的“冬季”。

隨着淨值持續回撤,一些私募圈、網絡圈的投資大V們開始經歷事業生涯和聲望的雙重“低谷”。

無論它們是多頭權益,固收達人,抑或是粉絲心目中的基金達人,都有可能在無法隱藏的業績虧損面前人設崩塌。

這對部分大V而言,可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忍耐和期待淨值反彈是他們當下的選擇——但投資者是否會給機會?

過去一年,私募圈見證了整個“大V”羣體的“分化”和“現形”。

如何對待這個變化?

是不少投資人心中的難題。

大V曾“崛起”

吳某風(化名)在社交媒體上一直是投資大V的一線“IP”,一度有着300萬粉絲,也因此他在市場不同階段發出的觀點往往引發關注,甚至引發爭論。

和“野路子”(沒有專業投資履歷)的大V們不同,吳某風有一份罕見的還算不錯的專業“履歷”。

他早年曾就職於一家保險系資管公司,之後與在北京與險資人士共同創立私募,他的社交媒體上也常出現一些業內的經歷和信息,因此,在社交媒體的名氣遠遠蓋過了淨值曲線的表現。

2022年,吳某風離開了前述北京私募,轉身參與到另一家小型私募的運作,這時候他的身份是一位跳槽者、加盟者。

這個決定多多少少讓外界有些“驚訝”。吳某風所加入的私募當年在市場上並不知名,而且他在這傢俬募的持股比例僅爲10%,並非實控人。

但頂着投資“大V”的聲望,吳某風的產品在業內頗有些關注度的。

淨值“過山車”

但市場的考驗“如骨附蛆”,跟隨而來。

根據第三方機構私募排排網,吳某風在跳槽並第二次“奔私”之後,曾於2022年11月1日成立了一隻新產品。

產品初期運作,淨值確實有一股“一飛沖天”的味道。

現在回頭看,建倉最初恰逢市場劇烈調整過後,綢繆反彈,此時成立的產品合乎市場“天時”,

但後面緊跟着的是“地獄級”難度的投資關卡,尤其是對於他這種操盤風格。

之後四個月,A股市場出現了一輪指數級的反彈。可惜的是,這期間吳某風上述的私募產品並沒有跟隨反彈。

2023年3月初-6月中旬,A股指數停滯,但人工智能AI板塊大漲。同期他的產品淨值快速走高,浮盈一度超過50%。

但淨值高點出現之後,這隻產品的淨值迅速急轉直下,此後直至2024年7月12日,吳某風的產品並無像樣的反彈,最終淨值爲0.7093。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如果是成立期就買入持有資金的初始投資人,最終的結果是虧了接近30%(雖然期間一度大幅盈利)。

而如果,投資者是在成立後半年內的面值以上高點買入的,後續的虧損就跟嚴厲了。

投資品種“漂移”了?

關於吳某風究竟是如何操盤的?外界無從知道。

但可知的線索是,如但斌那樣長期持有AI概念股的私募產品,其淨值表現在過去兩年內都是十分強勢且有正收益的。

由此可得,大概率這位私募基金經理沒能堅持“拿住”優質AI股。

隨後有投資人通過社交平臺曝出大V們的操盤細節,

其一,2023年上半年追逐人工智能股票。

其二,2023年6月淨值高點過後,開始做空此前強勢上漲的美股,並不斷加倉醫藥股。

其三,2024年初重倉美股創新藥公司。

其四,2024年開始加倉美股數字貨幣公司的股票。

這些結論限於信息有限,外部無法驗證,但大概率“身經百花,片葉不沾身”只能是因爲持倉勤變換。

押注“異域”

這類案例並不是個例。

事實上,隨着海外資產的走強,業內出現了一批類似吳某那樣重視美股和其他新興市場機會的私募基金經理。其具體的持倉重點涉及人工智能、創新藥、數字金融等。

此種投資模式,多多少少代表着近兩年國內私募基金經理的一股風潮:追求地理區域的多元化。

實際上,早在兩年前一家大型私募的投研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持倉開始嘗試爲一半爲國內權益資產,另一半爲海外資產,從地理角度分散風險。

顯然,這股風潮有了更多的參與者。

此時回看吳某風的網絡發言可以發現,此前在北京私募機構任職之時,外界幾乎沒有看到他提及投資海外動向的論調。

但近期他在社交媒體的言論“緊密”圍繞“海外”主線。

比如:今年7月他評估美股走勢,涉及英偉達、美股中小盤的漲跌預期,以及美國通脹回落帶來的均值迴歸。

又如:今年4月初他預測了相關數字貨幣漲幅空間,以及美股向週期股、中小盤、價值股切換的觀點。

再如:他今年早些時間還評論市場開始厭煩美聯儲,美元的短期信用在降低等。

“木頭姐”的影子?

堅定看好某類細分資產,但又常常變幻持股對象,吳某風的持倉風格,多多少少讓人想到“木頭姐”凱西·伍德。

“木頭姐”是美國主動型ETF基金經理的代表人物,以長期重倉新興科技、數字貨幣聞名市場。但她產品淨值曲線大開大合,組合大買大賣常引來衆多非議。

限於信息有限,我們無法得知吳某風在美股的頭寸,但不可否認,私募基金經理們在過去一年內積極與“木頭姐”靠攏,並不止一兩個案例。

當然,二者亦有不同,“木頭姐”在2023年完美錯過了英偉達的“史詩級”行情,而吳某風踩上了一部階段性個股牛市,但之後的行情並未踩上。

在人工智能的押注上,國內基金經理中唯有但斌最爲“成功”,過去一年在英偉達上操作非常堅定看多,操作也極爲順手。

但終究這些似乎都是少數。

私募大V們在海外投資中的“轉身”算是快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但斌一樣擁有強悍淨值曲線。

一旦失誤,留下的只能是“深深”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