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文化園區展出「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 促轉會邀民衆一同參與

促轉會29日舉行「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設計展」系列活動開幕記者會,由代理主委葉虹靈(見圖)說明促轉會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政策規劃,並介紹空間專業團隊所提出的轉型設計提案。(趙雙傑攝)

爲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促轉會今天起在松山文化園區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朱真楷攝)

爲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促轉會今天起在松山文化園區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邀請4組設計團隊提出改造方向,其中包括改爲以威權博物館爲中心的臺灣非營利組織總部,收集各地、各時期蔣介石銅像,集中放置於中正紀念堂體,外圍以鋼架及玻璃帷幕框圍。

屬任務編組的促轉會即將在下月底落日,在此之前,促轉會規劃4月29日起至5月2日止,在松山文化園區南向制煙工廠1F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共邀請4組設計團隊,針對中正紀念堂園區的全區轉型,分別提出「放膽青年」、「威權的凝視」、「羞愧的良心」及「相聚羣帶聚落」4個設計方向,從不同觀點切入規劃提案。

提出「威權的凝視」方案的建築師孫啓榕,是將中正紀念堂的堂體位置,設立威權博物館及臺灣非營利組織總部,並收集全國各地、各時期的蔣介石銅像,集中放置於中正紀念堂體,外圍以鋼架及玻璃帷幕框圍,並將相關敘事刻於玻璃上,通過平臺走道樓梯連接堂內、堂外;同時,也打開堂體本身的圍牆,讓民衆從四面八方都能進入,讓中正紀念堂成爲迴歸人民、對人民開放的都市空間。

提出「相聚羣帶聚落」方案的建築師陳宣誠認爲,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是一種多方向的連結關係,計劃透過幾座不同尺度的「山」造景,轉化原本的空間軸線與歷史元素,並在園區內引入兒童遊戲場、食農校育場等設施,破除原本單一的軸線。

提出「羞愧的良心」方案的建築師高百慶表示,園區目前的牌樓、兩廳院、紀念堂體的軸線,體現過去的威權體制,建議轉型應以「反省軸線」取代目前的威權軸線。他也說,可從園區附近的歷史空間,將「二二八公園」與「臺北刑務所」兩個帶着威權故事的點進行連結,形成園區新的反省軸線,再利用景觀設計的動態特性,讓新的反省軸線逐漸取代原來的威權軸線。

提出「放膽青年」方案的建築師林雋怡說,轉型是以打破威權象徵的概念,翻轉基地空間主軸,改變開放空間的個性,把轉型焦點放在年輕世代的空間需求,將園區切成多個區塊,打造創音工作坊、世界公民屋等設施,從身體、藝術、思辨等多個角度出發,讓中正紀念堂園區成爲青年的未來生活學院。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表示,促轉會今天起在松山文化園區舉辦的展覽,是繼去年9月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轉型方案構想後,進一步推出的社會對話活動,希望啓動跨世代的想像力引擎,邀請社會一起想像一個更公共、更自由,結合人權與藝文使用的「首都特區」、「明日公園」。

葉虹靈說,這次展覽也邀請了全球僅有17位的官方認證樂高大師黃彥智,規劃中正紀念堂園區樂高模型,參觀時都可一起動手,透過樂高積木打造轉型願景,歡迎民衆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