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生:“文革”中的中國男籃和北京男籃

文/孫保生

近日與老北京男籃隊員閒聊時,他們回憶起了“文革”中的國家隊和北京隊比賽的事,有的還在微信裡發來了他們保存的有關資料,這引起了我很大興趣。1966年夏“文革”開始後。慢慢的學校停課了,工廠停產了,機關停擺了,一片混亂不堪之象。我不願意參加什麼造反組織,更不願意去打人鬥人,於是天天打球。在那個時期,我還真看過國家隊與北京隊的比賽,記憶中淨是北京隊贏國家隊,時間應是在1969年底至1972年前後。

三年前我和樑希儀合寫《華夏籃球》時,曾對“文革”期間國家隊動態進行了調研,東打聽西詢問的,還真找出了一些線索和資料,在《華夏籃球》第九章中有所敘述。如今與老北京隊員一聊,當年的記憶更加清晰了。想到有8個月沒寫《籃球往事》了,就把有關見聞寫出來,權當是對《華夏籃球》的相關補充吧。

記得在以前的《籃球往事》裡提到過,1966年“文革”開始後,體育戰線也陷入“鬥、批、改”的混亂之中,運動員分裂成幾個派系,整天鬥來鬥去,不少所謂的技術權威受到批鬥,正常的訓練沒有了,我們幾個學生倒是沒停,天天泡在東單體育場打球,漸漸地幾個人有了想去北京體育館先農壇去轉轉的想法,我和紀金龍、鄧曉仲三人有一天就去了原國家體委訓練局綜合訓練館。對這裡我還是很熟悉的,因爲曾在這裡的業餘體校練過兩年的乒乓球。那時從北門進出,工作人員看管挺嚴的,沒有證件或不是運動員是進不去的。可那天就像沒人看管似的,我們三個人很隨便的就進去了。進去一看,一片亂哄哄的,裡面不是張貼的大字報,就是一堆一堆的人,坐着的,躺着的,橫七豎八,什麼樣兒的都有。有一樣幾乎是相同的,不論男女都穿着運動服,顯然是外地運動員來北京串聯的。總算不錯,中間一塊籃球場空出來了,我們三個帶着球吶,就在場地上玩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來了三個國家隊的,馬家驛姜忠儉、郄國光,這都是我們當時崇拜的運動員。他們三人誰都沒帶球,就和我們玩了起來,半場三對三。我們那兒打的過來呀,但能和國家隊員打球,心裡美滋滋的。很快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我們的背心褲衩都溼透了,馬家驛說:“小哥幾個,就玩到這吧,我們回去洗洗澡就該吃飯了,你們也該回家了,省的老家兒惦記。”自此以後,我們隔三差五的就去北京體育館玩兒,一塊兒玩過的還有國家女籃胡士琳。時間一長,就和這幾個國家隊員混熟了。有一次玩完了還和姜忠儉在南邊的室外籃球場邊坐着聊天,從聊天中知道他的老家是遼寧大連的,還看出他很憂心時局,不知道混亂哪一天才能結束。

1966年秋,紅衛兵大串連已接近尾聲,我們也商量着去外地走走,反正火車票不花錢,住宿也不花錢,就是吃飯得花費一些。商量好了之後,我們就搞定了去廣州的火車票,七八個人收拾好行裝就出發了。當然行裝中帶着兩個籃球,是放了氣的,裝在大行李包中。在北京站上車後,車廂里人非常多,沒座位的不少,怎麼辦?我晚上睡覺時或睡在座椅下,或睡在行李架上,車廂都是硬板座,哥幾個說說笑笑的倒也不寂寞。火車經常停下,到了武漢時我們下車了,直奔武漢體院,爲的是能打球。在武漢體院我們跟武漢空軍隊打了一場球,因爲是第一次跟專業隊打球雖然輸了不少,但心情挺好。離開武漢就去了廣州,在廣州大街上碰到了北京隊的黃頻捷張衛平、張保平,正巧我們在越秀公園體育場有比賽,就想讓他們跟我們一塊兒打。我們這些人中有個叫譚陽的,跟張衛平很熟,他跟張衛平一說,張衛平就答應了,還叫上了張保平,但黃頻捷說坐在場邊看不打。比賽那天晚上,燈光球場水泥看臺上觀衆坐得滿滿的,對手名稱好像叫陳村籃青,速度快,彈跳好,配合比我們熟練,籃子也準,最後我們輸了幾分。從廣州我們又到了桂林,住在廣西師院,獨秀峰腳下,山水很美。在桂林又碰到了張衛平等人,張衛平說回北京有空去先農壇玩去。回北京後我們還真常去先農壇,在訓練館裡跟張衛平他們這撥青年隊員打比賽,輸是必須的,因爲他們身高、體重、力量和彈跳都強於我們。

張衛平在比賽中準備扣籃,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1967年我們還去八大處北京軍區跟山西部隊隊打過,在紅山口跟八一青年隊打過,聽八一隊的汪武華說他們很快也要解散。到1968年時北京很多工廠接收了北京隊和部隊隊下放的運動員和教練,像化工實驗廠、有機化工廠、北京市郵局、供電局等,北京的職工籃球活動隨即火爆起來。後來國家隊也解散了,運動員回到各地。這裡要提及的是,1966年國家男籃主教練陳文彬回到了北京,在北京隊的程世春則調到了國家隊,國家男籃的張錫山也回到了北京隊,是教練兼運動員。

1969年4月黨的九大勝利召開,“鬥、批、改”逐步深入,“抓革命、促生產”漸入正軌,各行各業顯示出復甦之勢。時任國家體委球類司副司長的趙希武卻很擔心,一旦有國際比賽任務,國家拉不出一支像樣的籃球隊伍,怎麼辦?他決意向國家體委軍管會提出三條建議:第一,國家籃球隊應該恢復訓練;第二,儘快從地方和部隊調人,充實國家隊;第三,把全國各地優秀苗子從長遠考慮集中到北京培訓。

趙希武的建議很快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接到批覆後他便馬不停蹄地着手工作,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優秀成熟和年輕球員,分別組建了國家男女籃和國家青年男女籃。1969年11月,國家男籃首先集結齊整,領隊是師孝和蔡集傑,教練員是龐錫和、蔡集傑。12名隊員是姜忠儉、陳銀寶、張光祿、馬家驛、滕大維王長友、陳寶珊、孫景賢吳忻水尹國樑、賴競忠、何仁義。這12人中有8人是1965年時的國家隊員,另4人是從部隊、公安系統調上來的陳寶珊、吳忻水、孫景賢、尹國樑。1971年後,馬家驛、尹國樑分別援助阿爾及利亞、赤道幾內亞,國家隊隨即適時補充了新人。

國家男籃組建完畢後,國家青年男籃也在北京集結,主教練是程世春,隊員有北京黃頻捷、上海張大維、湖南張建設、黑龍江陳茂林、河北吳煥成、福建葉順水、山東的戴克利、浙江的金佳濱、北京軍區的郄友慶、濟南軍區張志翱、南京軍區的趙良才、廣州軍區的陳凱、瀋陽軍區的宣成斌以及李健夫、蘇穗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時八一隊已經解散,但是,各軍區和兵種卻已在1967年就開始招收文體兵,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中,軍隊無形中起到了保護一大批文體青年的作用。

1971年,體院青訓隊成立,蔡集傑任主教練,吳忻水是教練兼隊員,這個青訓隊實際上就是國家隊的三線隊。據瞭解,當時青訓隊男女共4隊,多達50多人。青訓隊存在兩年,1973年完成歷史使命,後來男籃進入國家隊的有吳忻水、徐元生和張明書。

1970年,經過調整後的國家女籃成立,胡利德仍任主教練,教練周懿嫺,李世華是教練兼隊員,田文惠爲隊長,隊員有張鳳岐、胡士琳、陳秀珊、李慕貞、趙玉玲、桂永蘭、何文榮、王玉珍、於迎春、李惠蘭、任煥貞、劉金榮。國青女籃主教練是夏堃,隊員有14名,其中羅學蓮和方鳳娣後來升入國家隊,方鳳娣是姚明之母。

地處首都的北京男女籃也在1969年恢復了正規訓練。其實在這之前,隊伍雖然分成派別,但有不少人仍想方設法堅持訓練,有時還利用給工農兵服務的機會去打表演比賽。當籃球班開始走上正軌時,“文革”前的盛景已不存在,男籃從“文革”前的4個隊,後來只剩下兩個隊,即成年隊和青年隊。必須重新招兵買馬!名帥張光烈臨危受命,帶着幾個教練在全市中學生中挑選人才,男籃劉建立、女籃宋曉波就是從中脫穎而出的。男籃一隊就在時年35歲的教練兼隊員張錫山的率領下開始正規訓練,重樹“三從一大”之風。起初是“文革”前的老北京男籃隊員,後來又帶上了以前的“小三、”“小四”隊,隊內稱一組、二組,主力陣容多爲一組老隊員。

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國家男籃組建後需要找對手打比賽來檢驗訓練成果,找哪個隊呢?八一隊等很多在京的球隊都解散了,無疑北京隊是最好的對手。國家隊與北京隊的比賽多是在北京體育館進行的,記憶中在北京體育館打了4場,戰績是北京隊3勝1負。北京隊能贏國家隊?這在今天誰也不可信,可在當時就是真的。爲什麼呢?先說北京隊的首發陣容,雙中鋒楊殿順王瑞卿,楊殿順身高超過2.30米,來北京隊之前是懷柔開拖拉機的,選他進隊是專爲對付四川隊的石挪威的。石挪威身高2.18米,他在1959年的首屆全運會上爲四川男籃奪冠立下功勞。北京隊在與四川隊的比賽中經過加時賽惜敗而屈居亞軍,此後北京隊也想找個巨人中鋒,準備在1965年的第二屆全運會上奪冠。不久,北京隊聽說懷柔開拖拉機的青年農民,個子高得嚇人,就趕緊派人去查看,這個人就是楊殿順。那時大楊對籃球一無所知,來到北京隊後,老教練範政濤手把手地教,一點一滴地摳,終於把大楊給練出來了。“大個當小個練。”這是北京隊訓練高大隊員的原則,大楊後來不僅掌握了籃下腳步動作,手上活兒也挺細,勾手,“砸眼兒”,傳球,搶籃板球後發動一傳快攻倍兒溜!與衆不同是他的罰球,端尿盆式,倍兒準!大楊往籃下一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大楊的移動終歸慢,怎麼用好大楊?王瑞卿人稱王爺,”是我國最早的策應中鋒,他身高1.94米,彈跳一般,但塊頭大,跟一堵牆似的。“王爺”手上活兒特細,各種方式的傳球神出鬼沒,加上他腦子活視野開闊,在圈頂一站,接球后就成了進攻的樞紐。“文革”前張光烈打造的北京隊進攻就是三角戰術,王憶誠組織後衛,馬家驛攻擊後衛,“王爺”中鋒,姜忠儉右前鋒,盧詩連左前鋒,其他隊基本上防不住。1969年底時的北京隊,人員換了,但戰術還保留,張錫山組織後衛,李樹釗攻擊後衛,“王爺”和大楊組成“雙塔”,右側埋伏投手李東興,人稱“二細,”身板瘦,細高挑兒。隊裡原來有個李光照,比李東興還高還瘦,人稱“大細,”李東興便成了“二細。”李東興還有一個綽號“李一杵,”球到他那兒就是結束,一跳一投,八九不離十,故人送綽號“李一杵。”後來大前鋒張志鵬、黃頻捷也進入到輪換陣容中。

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在北京體育館跟國家隊比賽,北京隊守個聯防,大楊在籃下一戳,國家隊員不敢輕易往籃下插,中遠投沒把握,投不中的球被大楊搶到,一記長傳李樹釗快攻上籃了。一傳快攻沒有,張錫山便快速推進,發動短傳快攻,二打一,三打二,輕鬆得手。老錫山自稱“三黑”後衛:一黑是臉黑,臉上有塊黑胎記;二黑是腳黑,移動似貓步,腳不離地,碎步快無聲;三是手黑,下手又快又狠。老錫山的傳球神出鬼沒,都是隱蔽式傳球,防不勝防。這是由守轉攻,國家隊就處於被動之中了。老國手尹國樑回憶說:“老錫山退防特別快,時常能一防二,甚至一防三,我們快攻打不起來。”

落入陣地戰,北京隊就更得勢了,絕對高度大楊接到“王爺”的傳球就往籃裡裝。一旦有夾擊,大楊回傳給“王爺”,“王爺”或投或傳,形成局部地區多打少。“李一杵”或中投或再攻大楊。有時弱側李樹釗空切,如遇封堵他就把球“塞”給大楊或“王爺。”反正進攻很有連續性,投籃機會好像層出不窮。有時再輔以遛底線,國家隊還真是防不勝防。

遇到人盯人,北京隊仍是胸有成竹,換下大楊,張志鵬上場,他身高1.95米,彈跳好,移動快,北京隊仍不吃虧,國家隊只得又改回聯防,北京隊就再派上大楊,無論是破盯人還是攻聯防,老錫山就在外線穿針引線,把進攻組織得非常清楚。其實老錫山在50年代比錢澄海出道早,錢澄海是後來居上。

國家隊老輸北京隊說不過去,無奈主教練由程世春頂替了龐錫和。這一換有成效了,因爲程世春是北京隊的奠基人,太瞭解北京隊了,跟北京隊打時程老就用了這一招,派人死盯“王爺,”切斷“王爺”和其他人的聯繫,北京隊還真有點不適應。國家隊雖然贏了,但贏得很艱苦。老國手尹國樑至今憶起當年情景時說“要不是程老出了這一招,國家隊還得輸!”

那時的國家隊也是求賢若渴,一看黃頻捷就喜歡上了,1970年就把他調到了國家隊。後來看張衛平也很厲害,1973年就又把張衛平調到了國家隊,不過這時國家隊教練已經是錢澄海了。

趙希武副司長的努力,使各地和部隊籃球隊逐步恢復,但體育戰線的真正回暖,則是1971年3月底至4月初中國乒乓球隊角逐名古屋第三十一屆世乒賽期間創造的“乒乓外交”之後,即“小球推動了大球。”1971年,日本乒協向中國乒協發出了邀請,由於正處“文革”時期,中國該不該參賽,軍管會領導下的國家體委猶豫再三,周總理獲悉後向毛主席請示,毛主席深思熟慮後作出了“我隊應去”的批示,中國兵乓球隊才得以赴日參賽。比賽期間,一個叫科恩的美國運動員搭錯了中國隊的大巴,由此爲中美建交打下了伏筆。世界媒體都對這一歷史瞬間爭相報道,消息傳到國內,中國老百姓在新奇的感覺中有一絲喜悅,猜想今後會發生什麼呢?

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轉眼就到了6月10日,是毛主席發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19週年,那時期每到這一天都要舉辦各種體育競賽表演活動,但在1971年之前,專業隊幾乎沒以官方形式出現過。然而,國家男籃和北京隊不僅在這天有了公開比賽,而且印發了紅字的宣傳單。這場比賽在首都館進行,之前是兵乓球表演,莊則棟、張燮林、林慧卿、李富榮、鄭敏芝等先後揮拍上陣。老北京隊的邰玉峰指導把這份名單保留至今。

就在這一年的5至7月間,國家體委軍管會在北京召開了自1966年以來的第一次全國體育工作會議。會議期間,周總理不僅接見了會議代表,而且肯定了建國以來體育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周總理還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宣佈了一項重要決定,撤換了國家體委軍管會負責人,調38軍政委王猛擔任國家體委主任,這標誌着國家體委重新迴歸國務院。全國體工會不久,國家體委召開了全國體育訓練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明確提出了“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努力提高運動水平,攀登世界體育高峰”的目標。李夢華建議建議舉辦全國性運動會,運用競賽槓桿,來推動恢復和發展體育事業,紀念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發表20週年。王猛主任採納了李夢華的建議,經研究決定:1972年舉辦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

舉辦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的決定下達後,各地和部隊體工隊立即投入備戰的熱潮中。1971年底,國家體委還在廣西南寧組織了全國籃球隊伍冬訓,參加冬訓的國家隊和北京隊都對人員進行了調整,更多的年輕隊員補充了進來。

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1972年2月下旬,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訪華期間,周總理邀請尼克松在首都體育館觀看了體育表演,表演內容有武術、體操和兵乓球,雖然沒安排籃球比賽,但北京籃球隊參加開幕式行進儀式,這經歷讓他們終生難忘。

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如期於1972年6月10日揭幕,籃球預賽分別在北京、石家莊、保定、唐山、張家口5地進行,決賽於6月20至30日在京津兩地進行。籃球預賽共有84隊參加,其中男隊44個,可謂盛況空前!

在國際級裁判郭玉佩保存的籃球競賽秩序冊上,國家男籃是以北京體院一隊之名參賽的,教練是程世春,隊員有姜忠儉、孫景賢、張大維、宣成斌、滕大維、張建設、陳茂林、王長友、金佳濱、黃頻捷、趙良才、張志翱。國家女籃則以北京體院一隊、二隊之名參賽,其中體院一隊領隊是錢澄海,教練是胡德利,也就是說錢澄海先生是在1972年五項球類運動會之後開始執教國家男籃的,國家隊這次比賽計分而不計名次。

北京隊的教練是陳文彬,張錫山仍是教練兼隊員,其他隊員有張衛平、張志鵬、李樹釗、王維君、曹澤波、王瑞卿、董瑞庭、姜鴻林、李東興、張志翔、尹光環。在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籃球比賽中,上海男女隊雙獲冠軍,北京男女隊雙獲亞軍,上海男籃奪冠的主要原因是陳銀寶、楊家訓等歸隊參賽,王重光、蔡國強等正值當打之年,姚明的父親姚志源是15號,他是中鋒,身高居全隊之首。

看看1971年的那份紅字名單和五項球類運動會籃球秩序冊,北京隊的張志鵬、張志翔,體院一隊的張志翱和武漢部隊隊的張志鳴,不禁使我想起80年代我曾寫過的一文《張氏籃球五兄弟》。張氏兄弟老五張志越其實也打球,曾在昆明軍區打過球,只不過沒打專業隊而已。勾起我回憶的主要原因還是張志翱,因爲他在1969去濟南部隊隊之前,跟我們東單聯隊打過一陣球。張氏兄弟老大張志鵬,身高1.95米,能打中鋒或大前鋒;老二張志鳴1.90米,可打鋒衛;老三張志翔1.84米,後衛;老四張志翱最高,1.97米,中鋒;老五張志越1.84米,後衛。看看,張氏五兄弟完全可以組成一個隊,各個位置都有,而且是甲級隊水平!

近日與張志翱聯繫上了,他說他是1970年從濟南軍區隊入選國家隊的,那年19歲,是培養對象,在國家隊打了三年,後來去了八一隊,翱子說:“在國家隊時曾出訪古巴、朝鮮,比賽全輸了。古巴隊在‘文革’前曾由程世春訓練了將近一年,各方面大有長進,身體素質太好了,防守他們時拽都拽不住!後來還跟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隊打過,那時咱們跟人家比差距確實很大。”今年70歲的翱子說他早就不打球了,退休後迷上了唱歌,我聽了聽唱的挺好的。

圖片由邰玉峰、李隆提供

楊殿順也是引起我思念的人物,但他已經去世十多年了。老北京球迷恐怕都記得大楊,但是,他沒能參加五項球類運動會。爲什麼?就在1971年的一場比賽中,有個市領導看了比賽,他說:“這個大個子應該是巨人症吧?怎麼還讓他打球!”那個年代是不敢跟領導爭辯的。無奈,大楊只好提前退役了。退役後的大楊挺不容易的,還打掃過先農壇院內的馬路呢!後來給籃球班主任馬家驛當了個幹事,記賬、報銷,發放物品等。都說傻大個傻大個,其實大個哪個也不傻!大楊就是很內秀的,字寫的挺漂亮,會畫畫,會理髮,總之,人緣挺好的,我見過大楊騎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是28加重的,座子管是大楊自己整的,看上去得有將近一米長。老北京隊的尹光環回憶說:“你說大楊有多高?早晨叫大夥兒起牀,他站在宿舍門上的那扇窗戶裡,我們能看清他的臉!”在籃球傳入中國百年時,西城區體委在月壇體育館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我受邀爲主持人,受邀的在京籃球界人士就多了去啦,進入場地介紹嘉賓時大楊跟穆鐵柱挨着,大夥兒一看,大楊比穆鐵柱還高半頭呢。身高肯定是在2.30米以上!如果大楊還能繼續打球,肯定能跟鐵柱碰上,北京隊八一隊兩大巨人鬥法,該會留下多少傳奇佳話!可惜,逝者如斯夫。

20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