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瘦了,是變強了

說說今年看的第一部賀歲電影。

《熱辣滾燙》

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我的觀影體驗,就是震撼。

而且不僅是我,是幾乎我們全場整個觀影廳的人,看到結尾都不捨得離場,在那坐了挺長時間。

太震撼了。

電影從上映前到現在,網絡上基本鋪天蓋地都在討論賈玲瘦了。

她確實是瘦了,但不是那種單薄的瘦,而是非常健康和fit的狀態,甚至有六塊腹肌。

我整個人都驚呆了,真的爆燃。

而且看過電影之後你會發現,減重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賈玲飾演的角色樂瑩在影片中要學拳擊,對拳擊賽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拳擊不僅需要非常好的體能,要打比賽,也會有體重上的要求。

於是她跑步、跳繩、打沙袋、動物流、沒日沒夜地訓練,以獲取參賽資格。

她的身體素質全方位增強了,精氣神也全方位提高了,奔跑的時候像是一頭豹子,每一次出拳都充滿着穩準狠的力量感。

她不是變瘦了,是變強了。

當然電影的重點既不是減肥也不是拳擊賽,而是講了一個取悅自己,愛自己的故事。

電影裡的樂瑩其實一直是個善良的人,甚至有點討好型人格,試圖對身邊的每個人好——父母,姐妹,好朋友,喜歡的男生等等。

就像她和爸爸聊天的時候問,如果有兩個蘋果,一大一小,你會把哪個給別人?

她自己的答案是,都給別人。

整部電影,說的其實是從她愛別人到愛自己的一個過程。

預告片裡有不少樂瑩和昊坤的互動,以至於可能很多觀衆會下意識地以爲,這電影的愛情線很重。

但看過你就會發現,完全不是。

相反,樂瑩真正的蛻變,也是真正開始最打動我的部分,不是練拳,也不是變瘦,而正是她把前面這一整套舊的處事方式都丟下的時候。

現在,兩個蘋果該怎麼給別人呢?

樂瑩自問自答:

“看心情。”

看心情,就是取決於自己。

從取悅別人,到取悅自己之間的過程,纔是這部影片真正想要展示的。

在影片裡,起初樂瑩的體重,其實有點像是某種暗喻。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說暴飲暴食,放任自己體重超重,背後的深層含義可能是試圖用厚厚的脂肪層和外界“隔離”,以免受到他人的傷害。

同時,暴飲暴食本身也可能是一種情感空虛下,試圖用食物把自己“填滿”的補償措施。

她需要的未必是食物,而是愛和關心。

那麼後半部分,她的改變也就成了另一種暗示。

看似甩掉的是體重,實際上,是她得到了一種新的,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是後期的樂瑩在家吃飯,電視上播出了一檔羞辱她的節目,家人都覺得有點尷尬,心照不宣地要換臺。

樂瑩本人反倒沒有任何情緒,站起來平靜地說了句,我去跑步了。

她在長長的跑道上路過了曾經的男朋友和他現在的伴侶,頭都沒有回,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

她關注的只有自己,只有腳下的速度,和揮灑在跑道上的汗水。

其實你做的一切都不爲了誰,而是爲了自己。

愛自己,才能變成更快樂的自己。

是的,我們不說更好的自己,說更快樂的自己。

這是影片中我非常喜歡的一種處理。

它並沒有因爲是春節檔,因爲要追求觀衆的觀影快感,而把劇情轉向那一套愛拼纔會贏,努力就會變成更好的自己之類的刻板印象裡去。

關於拳擊,它的呈現很真實,有夢想,肯努力就一定能贏一次嗎?

影片給了很現實的答案。

其實大家稍微用常識也能想得到,一個業餘愛好者,哪怕再怎麼刻苦,能練了短短一年,在第一場比賽就打贏專業選手,這纔是天方夜譚。

但贏一次,纔是唯一的解嗎?

也未必。

這種處理並沒有影響影片本身的體驗感,高潮部分的震撼和燃也完全沒有落下風,尤其是有一段閃回,非常觸動人心。

走向拳擊場的樂瑩看着玻璃牆裡的自己,她看到的不是現在這個六塊腹肌,一身訓練痕跡的自己,而是曾經那個胖胖的,穿着寬大的衣服,哭喪着臉的自己。

曾經的自己,對着她豎起了大拇指。

而當她被專業拳手擊倒在地時,她想的也不是什麼家人朋友的關心鼓勵,而是曾經的自己,受過所有,所有的委屈——

媽媽讓她把房子過戶給妹妹,妹妹明明有求於她,還對她頤指氣使。

她怕媽媽爲難,捱了頓打還是把過戶協議簽了。

她喜歡上教練昊坤,和他短暫的一段“戀愛”,幾乎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少女心,爲了他的夢想在背後默默付出,結果也是被辜負。

遠房親戚爲了自己的工作,求着她去參加求職真人秀,她站在臺上把自己當個滑稽的小丑一樣給別人品頭論足,忍受惡意剪輯和語言暴力……

影片一開始的,看似好吃懶做,內向冷漠的背後,全都是她自己說的那句話,只要我有什麼,都給別人。

儘管別人未必領情,甚至可能以怨報德。

正是這些不愉快的,屈辱的回憶,讓樂瑩在拳擊場上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來。

她爲什麼選擇拳擊?

她說拳擊很有意思,兩個人是對手,打得不可開交,但是互相尊重,結束了還能心無芥蒂地擁抱。

可現實中,人們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背地裡乾的,卻多的是互相傷害的事。

她曾經對生活的困惑,迷茫,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望,不解,唯有在拳擊場上,得以釋放。

這是拳擊真正帶給她的,而直到這裡,輸贏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想贏一次?

是的。

只是想贏而已,必須贏了,才能開心?

不是。

這部電影我是帶父母去看的。

電影前半段是非常接地氣的喜劇,父母都能看懂,笑得前仰後合。

後半段則非常燃。

最後的花絮是賈玲的減肥日記,很可愛。

總之,全程的觀影體驗都特別好。

賈玲拍的也不單純是影片中的樂瑩,或者是蛻變的她自己。

是千千萬萬個我們。

千千萬萬個時常迷茫,沮喪,疲憊的我們;

千千萬萬個想要被別人喜歡,想要得到一個真心的擁抱,爲此努力地去付出,去取悅他人,捧出一顆心給別人傷害的我們;

千千萬萬個,依然對生活抱有某種熱情和期待的我們。

所以我們被賈玲在銀幕上的表現所感動和震撼的時候,其實也是看到了潛藏在心裡,那個想要被抱抱,想要被愛的自己。

一直以來,網絡上都有很多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討論,我們很多人在社交中,都難免有想要討好別人,乃至爲此壓抑自己感受的時刻。

我們怕拒絕別人,怕被人討厭,寧願委屈自己的好惡去遷就別人的意願。

我們曾經以爲愛出者一定愛返,我們對別人有多好,別人就會反過來對我們同樣好。

然後一次次地,事與願違。

這部電影,也許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考。

樂瑩說,拳擊場上兩個人打成那樣,最後還能抱在一起,我以爲想要得到擁抱,只有對人好才行呢。

想要被愛,不止向外去索取,去祈求一種選項。

甚至最重要的,都不是我們如何與外界交手,互動,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重新看到了自己,重視了自己,學會善待自己。

學會,看自己的心情。

熱辣和滾燙的,是我們一直在跳動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