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125週年了 張哲生漫談北車3代變遷故事

▲現今臺北車站。(圖/翻攝自GoogleMap)

記者顏心彤/採訪報導

北車站23日舉辦慶祝滿125週年活動,並於2016年1月25日將滿125歲!但身爲臺灣人的你知道臺北車站竟有分4代嗎?喜愛拍攝臺灣各地昔今照片網路名人張哲生表示,臺北車站有4代,撇開目前所見的第4代於1989年落成,在訪談中聊了3代大致上的歷史。(以下爲專訪張哲生,未經同意不得允許轉載)

▲臺北車站 1979~2011(圖/翻攝自張哲生粉絲專頁

第1代臺北車站 清光緒時期建立臺北車站是重要的大城市,第1代臺北車站其實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現今北門捷運站位置,於1891年(清光緒17年)建造,在臺灣巡撫劉銘傳任內,隨着分別往新竹基隆鐵路相繼通車而啓用,爲1座歐洲式棚式車站。

▲第1代臺北車站(圖/翻攝自[臺北事]關於臺北的曾經粉絲專頁)

臺鐵局秘書室表示,根據資料文獻,臺北車站建立於1891年,日期不詳,2016年1月25日即滿125週年。

第2代臺北車站 日本人所建,文藝復興風格車站日本統治臺灣後,第1代車站持續使用至1901年8月25日,日本人1908年建的木造車站就像個停車場。建造的第2代車站則在1901年8月25日通車。同年,第2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臺北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現址新光摩天大樓大亞百貨一帶)。

▲臺灣鐵道飯店(圖/翻攝自[臺北事]關於臺北的曾經粉絲專頁)

第2代車站帶有文藝復興風格,張哲生還說,當時的建築品味多向西方取經,再帶回國內與本國的元素融合,所以有些就會像是希臘宮殿般的風格出現。於1901年8月25日隨着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啓用(當時稱爲「臺北停車場」)。

日人會建造第2代的臺北車站的原因,主要是爲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劃考量日本人需求,將木造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爲「北三線路」,今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 館前路),並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 國立臺灣博物館)遙遙相立。

第1代車站於1908年拆除後,大稻埕停車場於同年遷至此地。該站原先於1902年2月1日在此地西南方的淡水河邊設站,專營貨運;同年6月1日起兼辦客運;1903年成爲淡水線鐵路發車站。1908年遷至第1代車站舊址新建日式木造車站;1916年8月17日改爲貨運站,客運由同日啓用的北門乘降場接辦;1937年12月1日樺山貨物驛落成後,大稻埕停車場廢止。1923年3月6日,日人另外在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興建規模較小的臺北後車站(當時稱爲「裡臺北驛」)啓用,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爲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臺灣人)進出車站。臺北後車站爲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爲小巧

▲第2代臺北車站 1931年,臺北驛(臺北車站)前的北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圖/翻攝自張哲生粉絲專頁)

1939年,臺北工場遷至松山後,油漆工場與客車工場皆改作爲辦公室;戰後,原油漆工場於1950年拆除,原客車工場則改作爲臺灣鐵路管理局禮堂闢建市民大道時拆除4組鋼樑鉚接組),禮堂剩餘部分已經被列爲古蹟,正在進行修復工作。

第3代臺北車站 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水泥建築後來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在1939年於原地改建爲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三代車站,1941年落成,當時改稱「臺北驛」),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公車,也以臺北車站作爲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第3代臺北車站(圖/翻攝自[臺北事]關於臺北的曾經粉絲專頁)

▲1985年,鳥瞰臺北車站,往西北方望,右下角爲忠孝西路。(圖/翻攝自張哲生粉絲專頁)

▲1978年,第3代臺北車站(1941-1986)。(圖/翻攝自張哲生粉絲專頁)

另外張哲生也提到:「目前所見的是第4代車站,於1989年落成,主要是爲了鐵路地下化而改建;第2、3代皆是日人因爲擴建,提升功能需求所建造,日人以100年計劃統至臺灣,將臺灣做爲南進基地,第1步首要建造就是交通。」第3代車站則是使用最悠久的車站,約48年。綜觀老臺北的歷史風華,臺北車站的4次變遷,不禁令人感嘆這時代的力量之大。

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北側街景 1989 vs 2015(圖/翻攝自張哲生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