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再傳喜訊 巴拉望孔雀雉的「孔雀」蛋孵化成鳥了

(左)巴拉望孔雀雉鶵鳥;(右)成鳥(雄)(圖/旅遊經 提供)

【旅遊經 洪書瑱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再傳喜訊,住在鳥園區的巴拉望孔雀雉夫妻終於首度繁殖成功,透過人工孵化育幼,可愛的巴拉望孔雀雉寶寶現身!早熟型的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活動力高,目前已經學會自行採食,一見到面包蟲即會上前大啖一番,保育員還發現巴拉望孔雀雉寶寶在吃飯時非常率性,會先把飼料盆裡的飼料撥出來,這樣的動作卻很符合牠們在野外將地面挖開找蟲吃的行爲。

「巴拉望孔雀雉」並不是一般人們印象中的孔雀,而是菲律賓特有種,分佈在巴拉望島的森林中。是灰孔雀雉屬中最似孔雀的雉鳥雄鳥有直立的冠,眼睛上有白紋,身體呈金屬綠及黑色。尾羽藍綠色的大眼斑點,示愛時也會展開成扇狀,只是不像藍或綠孔雀的尾羽那般華麗及碩大!

許多野生動物因爲面臨棲息地持續性喪失與商業狩獵壓力,野生族羣數量不斷減少,「巴拉望孔雀雉」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認定的易危動物。

巴拉望孔雀雉今年在繁殖季內產下了兩顆蛋,但是其中一顆後期沒有繼續發育,一顆5月31日順利破殼王韋政攝)

小寶寶很容易分心,有時候吃着吃着就睡着了(王韋政攝)

雛鳥初期的「銘記Imprinting」行爲十分明顯,只要沒看到保育員的身影就會不安地大叫,非常黏人呢!(王韋政攝)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遇上太陽時會斜躺下來做「日光浴」,別誤會(王韋政攝)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現在已經能振翅進行短距離飛行(王韋政攝)

而身在臺北市立動物園這對巴拉望孔雀夫妻過去雖有繁殖紀錄,可惜並沒能成功帶大幼雛,今年在繁殖季內也產下了兩顆蛋,不過保育員觀察到親鳥的孵蛋行爲並不積極,於是決定改採人工孵化和育幼。兩顆蛋皆有受精,可惜其中一顆後期並沒有繼續發育,另一顆蛋則是在5月31日順利破殼,而一般巴拉望孔雀雉雛鳥約二歲纔算性成熟,依外型並無法看出寶寶性別,但有采羽送實驗室,目前已鑑定爲公鳥,而目前雛鳥初期的「銘記Imprinting」行爲十分明顯,只要沒看到保育員的身影就會不安地大叫,非常黏人!保育員除了要安撫雛鳥的情緖外,教導牠學會自己採食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寶寶破殼後的第一週,保育員每餐都要拿着攝子充當鳥爸鳥媽的嘴喙,爲雛鳥示範如何啄食飼料,因爲小寶寶很容易分心,有時候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另外保育員發現雛鳥雙腳內側的一趾有異常彎曲的現象,於是利用膠質軟管透氣膠帶作爲輔具,慢慢地將腳趾拉直,第二階段再使用棉棒加強腳趾支撐的力道,透過早期治療與復健,目前雛鳥的腳趾已恢復狀況良好,並不會影響後續抓握功能。巴拉望孔雀雉寶寶現在已經能振翅進行短距離飛行,被帶到戶外探索時也展現十足好奇心,四處探索環境,當遇上太陽時會斜躺下來做「日光浴」,不過這可不是隻有巴拉望孔雀雉纔會做的行爲,在鳥園區的生態鳥園中,時常有鳥類斜躺在地上,嚇得民衆以爲牠們不舒服趕緊通報,其實都是在做「日光浴」啦!這些聰明的鳥兒,會斜躺在地上將翅膀打開,利用紫外線殺死羽毛上的寄生蟲,同時也能合成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呢!

疫情期間減少外出,民衆不妨趁著白天陽光正好,拉開窗簾,在室內也能跟着巴拉望孔雀雉寶寶一起曬太陽!由於目前巴拉望孔雀雉目前飼養在園區後場,等疫情解封,動物園做園區調整時,或許民衆有朝一日能在動物園區中,與這菲律賓特有種的巴拉望孔雀雉來場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