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化學團隊開發「超分子激發錯合物」 優化OLED製程技術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汪根欉(右3)、周必泰教授(左3)研究團隊與國科會自然處處長羅夢凡(左4)於成果記者會合影。(國科會提供)

爲能使有機發光二極體(英文簡稱OLED)在手機、電腦及電視等3C產品顯示出更明亮、色彩更豐富的效果,臺大化學系教授汪根欉與周必泰組成研究團隊,開發出全新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系統,爲未來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OLED元件提供全新的方向,極具商業應用潛力。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月刊登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汪根欉表示,目前OLED的製作因需要使用含貴金屬的放光材料,導致製作成本高長,也限制了普及率,爲此團隊採用新策略,利用具有接受電子性質分子,合成設計出一高度對稱的「籠狀分子」,可透過電子互相作用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系統。

研究團隊採取創新策略,利用具有接受電子性質的分,設計併合成出一種高度對稱的籠狀分子,這個分子的中心空間就像是一個可以容納積木的籠子,再將具有給出電子性質的分子放入這個籠子中,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

汪根欉提到,傳統顯示器製程須將金屬化合物加熱,在真空腔體後汽化沉浸,但過程中9成材料都會被浪費。

汪根欉說,爲解決這項問題,研究團隊打造系統平臺,可讓廠商於製程擺脫貴金屬,甚至提高元件發光效率,具備商業應用潛力。

周必泰則說,未來希望臺灣製作OLED材料的公司能看見團隊成果,而OLED確實是國內可發展的領域,也希望政府可以再多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