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團隊優化OLED製程技術 有望降低開發成本

國科會支持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全新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並於今日召開記者會。記者許維寧/攝影

國科會支持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汪根欉、周必泰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全新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系統,有望降低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開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具備商業應用潛力。

OLED近年廣泛應用於手機、電腦、電視等3C產品上,可使顯示器更爲出彩、明亮。但汪根欉表示,目前OLED製作因需使用含貴金屬的放光材料,因此製作成本高,也限制了其普及率。

汪根欉指出,團隊採用新的策略,利用具有接受電子性質的分子,合成設計出一高度對稱的「籠狀分子」。分子的中心空間如同一可以容納積木的籠子,再將具有給出電子性質的分子放入籠內,便成功打造出一種缺電子和多電子互相作用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系統。

有別以往,汪根欉談到,傳統的顯示器製程必須將金屬化合物加熱,在真空腔體後汽化後沉浸,但過程中有九成的材料都會遭浪費。但研究團隊打造該系統平臺,工程師則有很高的操作彈性,可嘗試裝入不同的材料找到最適切的組合,調控放光顏色,進而做出發光元件。

汪根欉指出,平臺可讓廠商於製程上擺脫貴金屬,確實能夠透過改變製程進而降低開發成本,甚至提高元件發光效率,相信具備商業應用潛力。

至於產業應用方面,汪根欉談到,團隊希望以智慧財產授權方式協助廠商開發。目前OLED主力生產商多在南韓和中國大陸,OLED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且市面上亦可見量產產品,但便宜且高效率、高穩定的材料技術還是十分關鍵,且中國大陸、南韓等廠商也在嘗試尋找降低成本的關鍵。

周必泰則談到,未來希望臺灣製作OLED材料的公司能看見團隊成果,OLED確實是國內可發展的領域,但也希望政府可以再多多投資。

該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一月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