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空轉8個月!校長到底多重要? 經費、人事一把抓

臺大校長管中閔目前還無法上任,校務已經空轉8個月。(圖/記者一中攝)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臺大自前校長楊泮池去年6月下臺後,已經「沒有校長」8個月,新校長管中閔的資格也還有爭議,讓師生們大喊「別再讓臺大空轉!」根據《大學法》第3章規定,校長對於各院、各系還有行政人事有最後的核定權,爭取經費時更是接受質詢的對象,所以一旦沒有校長,其實學校運作會停擺一大半。

各大學最近都在遴選校長,但卻有許多學校出問題,包含之前陽明大學郭旭崧只有「副教授」資格,還有文化大學的董事長鏡湖與新校長盧希鵬政爭;陽明大學目前校長人事案已經確定,而文化大學的聘案卻還沒上報,連推廣教育部都欠了66萬的電費沒有繳。

不過對於學生而言,校長無論是誰都要繳學費,但看似沒有直接關係,校長卻掌握許多資源運用分配;21日上凱抗議團隊中,大部分是教授、學者,幾份不同的連署名單中,也以教授佔多數,就是因爲教授來自不同系所、甚至也是學術行政主管,對於「羣龍無首」的經費狀態特別有感。

▲學生可能對校長是誰很無感,但其實校長是學校很重要的代表。(圖/記者季相儒攝)

根據《大學法》規定,校長是「綜理校務,負校務發展之責,對外代表大學」,因此院長系主任所長學位學程主任等學術行政人員,經過遴選後,要報請校長來聘請,校務會議也要由校長來組織主持,雖然實權還是落在一般行政人員,但校長等於有最後覆核權、也是最高的學校行政代表。另外,各校校長都將「國際化」視爲重要政策之一,也是因爲代表學校去跟國外學校洽談合作事項,正是校長的權責

高教深耕計劃申請結果剛公佈,臺大只拿到18億的經費、15個計劃中只通過7個,雖然還是所有學校中最多的,但比以往少;一方面是高教深耕的經費本來就不如以前的「邁向頂尖計劃」,另一方面則是缺乏「校長」的緣故,承擔計劃審查、審覈質詢的人變成「代理校長」與「教務長」,觀感上當然質疑全校性計劃的代表性

▲臺大自主行動聯盟上凱道抗議,要求教育部還給他們校長。(圖/翻攝堅守大學自主,支持管中閔院士擔任臺大校長臉書

大學的經費來源,除了教育部補助、學生學費、租金管理費雜費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籌經費」,也就是俗稱的募款能力,而這當然也是身爲全校代表的校長出面,無論是提供產學合作、還是各項研究計劃,或是維持校友關係等,等於同時要跟學界企業界保持友好,這是「暫時性」代理校長無法做到的。

文化大學在校長空轉、董事會惡鬥的情況下,就已經有電費繳不出來的窘況,如果臺大的校長再不出爐,可能在學期中洽談國際合作、產學交換的機會,都有可能被其他學校拿走;日前《Cheers》雜誌的大學辦學績效互評,由臺科大蟬聯第一名,其中產學合作、就業就佔了很大因素,臺大身爲龍頭,在大家競爭氛圍之下,如果沒有領導人,必定會成爲先被攻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