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發現 空汙罹肺癌風險高於吸菸

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臺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空污致癌風險竟大於吸菸,建議政府將空污嚴重地區居民納入公費肺癌篩檢對象。空污示意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臺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居住地區空污細懸浮微粒(PM二點五)平均濃度,若卅年來每立方公尺增加十微克,將提升罹患肺腺癌風險,機率甚至高於每天吸菸逾一包的人,證實空污環境確實與肺腺癌息息相關。

肺癌爲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新增人數一點七萬人,死亡一萬多人,已取代肝癌成爲新國病,致癌因子有吸菸、家族史和空污等。臺大公衛調查首次證實,如持續三十年暴露於PM二點五空污,罹患肺腺癌風險高出每天吸菸一包以上重度吸菸者罹患非肺腺癌的一點○四四倍,研究成果於上月刊登在「環境研究」國際期刊。

空污與肺癌 製表/元氣中心

全球首篇研究 分析14.3萬患者

此篇研究第一作者爲臺大公衛學院博士班研究生林蔚琪,指導教授臺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空污PM二點五與肺腺癌有關,但需暴露多久纔會提高致癌風險,過去無相關研究。研究團隊研究以國內一九九七至二○二○年肺癌登記資料爲基本數據,進一步比對三十年來各地區空污狀況。

環境部於二○○五年起監測全國各地PM二點五,爲此,研究團隊分別以空污能見度、PM十等數據來推估一九六○至二○○四年全臺各地區空污PM二點五,再加上二○○五至二○二○年全國PM二點五監測資料,完成了全球首篇分析卅年空污環境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

詹長權表示,近年臺灣肺癌盛行率逐年上升,分析癌症登記資料庫裡的卅歲以上肺腺癌患者(一四點三萬人),進一步推算這些癌友于罹癌前卅年居住環境的PM二點五濃度平均值,結果介於八至四十六微克。

女性、不吸菸者 高風險族羣

研究發現,癌友居住地區卅年來,PM二點五濃度平均值如增加十微克,空污暴露風險變高,則罹患肺腺癌機率也隨之增加。無論性別、年齡、吸菸狀況、癌症分期、EGFR基因是否突變,只要超過三十年持續暴露於PM二點五,肺腺癌風險均相對升高,其中又以女性、不吸菸者、六十五歲以下成年人較明顯。

「減少空污,對降低肺腺癌一定有效,愈早做愈有效。」詹長權說,此項研究發現,臺中以南的中南部空污比北部嚴重,且都市比鄉村嚴重,環境部應依照空污監測指標報告,鎖定空污嚴重的縣市、鄉鎮,提高衛教宣導,而衛福部則可考慮加強該區域民衆肺癌公費篩檢。

學者建議 加強肺癌公費篩檢

詹長權建議民衆應養成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政府則需建造更好的公共交通、限制燃煤電廠,以及減少空氣污染的工業排放,並設立空污監測App隨時提醒國人空污狀況,如果嚴重,就避免外出。

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PM二點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訂爲一級致癌物,爲不吸菸民衆罹肺腺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二○一九年時,臺大、中興大學等單位曾發表相關論文,研究證實,南部地區,特別是高屏地區罹患肺腺癌的年增率高出北部十五倍,此研究刊登在「胸腔腫瘤」國際期刊。

蔡麗娟建議衛福部應將居住在嚴重空污地區民衆納入公費肺癌篩檢對象,與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者一樣,每兩年可以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