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新技術 救回全臺首2例複雜心導管病患

臺大醫院使用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成功完成兩例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圖臺大提供

有救命神器之稱的「葉克膜」,使用上仍有限制,尤其是嚴重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高齡患者,臺大醫院發表最新醫療成果,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第二例使用「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輔助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個案,順利救回2人。

隨着老年化社會的來臨,愈來愈多的高齡心臟重症患者也增多,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慶昌指出,對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心導管介入治療爲一可達成冠狀動脈循環重建的方式,然而心導管介入治療雖有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但術中的風險絲毫不亞於外科手術,稍有差池便有可能導致病患循環不穩定、心跳停止而需急救甚至緊急開心手術。

常規醫療目前可使用的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包括主動脈氣球幫浦和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因此,心導管術就需要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輔助,來避免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的風險。目前國內健保給付有主動脈氣球幫浦以及葉克膜兩種。

黃慶昌說,其中主動脈氣球幫浦最容易裝置,但能提供的循環輔助、血流量較弱,對於重症高風險病患的幫助較有限;而葉克膜則受限於管路較粗、傷口大,併發症發生率較高,且由於血流方向是由腿、胸至頭,與生理狀況逆向,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雖然能夠提供全身各器官的循環所需,也不是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最理想的選擇,過去也發生葉克膜成功救活病人,腳卻黑了,需要截肢的情形。

黃慶昌指出,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Percutaneous micro-axial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則可在心導管術中由股動脈將導管逆行性經主動脈穿過主動脈瓣膜置入左心室,血液於左心室經由機械幫浦驅動抽入導管內,再送至遠端主動脈根部的導管出口流出,能達成輔助心臟輸出的目的,且血流方向與正常生理狀況相同。

成功完成手術之一的高先生,今年70歲,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平時到住家附近的菜市場,短短一段路約7至8分鐘左右,光走一趟中間就要停下來休息3次喘息,經檢查發現左心室擴大、左主幹及3條冠狀動脈高度鈣化合並高度狹窄,其中左迴旋支全閉塞,如果不接受治療,死亡或重大併發症風險接近2成,此次利用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順利救回一命,讓他直呼身上都沒有傷口,十分感謝臺大醫療團隊。

黃慶昌說,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可用於包括:高風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循環支持、心導管介入治療術後、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患者之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之心因性休克)等;不過病人須自費3萬美金的耗材費,臺大醫院此次完成兩例是臨牀試驗,未收取費用,新技術正向健保申請納入給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