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電子產業往陸靠攏 林祖嘉警示「雞蛋別放同一籃」

▲「COVID-19對臺灣經濟衝擊記者會。(圖/翻攝 中評社

文/中評社

疫情時代臺灣經濟如何?前「國發主委林祖嘉指出,光是臺灣高度倚賴出口大陸,去年8月份初出口佔比46.4%最高。其中,去年電子產品出口已佔總出口56.7%,假設其他產業不行,電子產業萬一有狀況,「臺灣就會很慘,雞蛋千萬擺在同一個籃子裡。」

中國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昨9日舉行「COVID-19對臺灣經濟衝擊」記者會。前「國發會主委」林祖嘉指出,臺灣電子產品主要賣到中國大陸,經過加工以後再賣出去,這是兩岸電子產業結構。去年臺灣對大陸出口成長14.6%,而臺灣去年出口比例大陸市場佔43.9%,尤其去年8月份46.4%最高,「臺灣電子產業分佈集中往大陸靠攏。」

記者會由林祖嘉主持,與會者者包括國民黨立委曾銘宗陳玉珍旅行公會總會名譽理事長姚大光,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簡榮宗臺灣省商會顧問戴肇洋,共同檢討疫情對經濟及各產業的影響

▲前「國發會主委」林祖嘉 。(圖/翻攝 中評社)

林祖嘉表示,去年全球因疫情經濟受重大影響,今年經濟看似有反彈跡象,且有疫苗,但看起來施打速度比預期還慢,尤其臺灣取得疫苗速度相對特別慢,經濟衝擊可能會持續下去,今年底之前可能邊境都沒有辦法開放,某些產業可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例如旅行業國際觀光這一塊等,對這些可能受創的產業,政府可能要加速超前部署

他指出,總體經濟方面,主計處估計去年的經濟成長率(GDP)是2.98%,預估今年可能會到3.83%,這預估不會太意外,因爲主計處預估美國GDP可能會到6.4%至6.6%,中國大陸GDP可能回到8%;全球去年的GDP大概是負4%,今年可能會回到5.5%,也就是全球經濟都預估成長下,臺灣的GDP回4%應該也不意外。

林祖嘉認爲,今年因爲疫情尚未穩定控制,因此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去年全球出口掉了9%,WTO估計今年的出口成長率可能是從負3%到3%都有可能,所以變化因素還是蠻大的,大家應戒慎恐懼。

他說,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臺灣產業發展看起來情況還不錯,但不同產業差距很大。去年GDP到了2.8%,最主要是因出口成長4%,消費卻掉了2%,出口成長4%主要集中在電子產業。

▲林祖嘉分析,臺灣電子產業已經分佈集中往大陸靠攏。(示意圖路透

林祖嘉表示,臺灣電子產業去年出口成長率是19.7%非常好,可是其他的傳統產業包括鋼鐵、石化、紡織等,總出口成長是負7%,也就是臺灣形成一個非常標準的k型的成長,就一方面成長很快,另外一方面掉得很嚴重,所以產業的這種不平均會越來越惡化。

林祖嘉分析,「去年電子產品出口已佔總出口56.7%,如果其他產業不行,電子產業萬一又出什麼狀況的話,臺灣就會很慘,所以纔會強調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擺在同一個籃子裡面。」但是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就是讓臺灣朝這個方向去走。

林祖嘉指出,在區域狀況也是一樣,臺灣電子產品主要賣到中國大陸,經過加工以後再出去,這是兩岸電子產業結構,所以去年臺灣對大陸出口成長14.6%,對美國成長9.3%,其他大概都是負的。而臺灣去年出口比例大陸市場佔43.9%,尤其去年8月份46.4%最高,表示臺灣電子產業分佈集中往大陸靠攏,對臺灣長期發展,經濟安全其實問題蠻大的,政府在產業結構上可能要非常的小心

他說,臺灣服務業發展,去年2至4月其實狀況蠻嚴重,6月以後情況比較好,大家開始有消費,甚至出現報復性消費,所以全年的民衆對內需求大概成長了2.5%,可是外國人到臺灣消費這一塊就掉了90%,外人在臺消費金額若以2019年來算,大概是150億美元(換算約4000多億臺幣),這塊消費金額全部不見。

他表示,臺灣的三倍券不過520億(單位新臺幣,同下),外人消費就掉了4000億,所以如果把外國人跟臺灣人消費相加來看,去年前三季臺灣內部消費是掉了百分之二點多,所以其實臺灣內部的消費很慘,特別是國際觀光旅館、旅行業、國際航空現在都非常慘;另外還有新創產業,很多都要國際接軌,但目前邊境不能解封,所以外國的產創業不論是到臺灣,或是臺灣的新創人士要出海拓展,都沒辦法。

林祖嘉認爲,這些問題到今年6月底前都不可能解決,因此蔡政府如果未來要做超前部署的話,有必要早點考慮實施疏困3.0,在不同產業、產業結構上應該要更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