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研究》大陸學者有關民進黨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陳先才、林兆龍)

從近年主要涉臺期刊有關民進黨專題研究的發文數量看,僅《臺灣研究》發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專業研究民進黨的期刊缺乏;研究成果獲得資金資助比例偏低;核心研究機構集中在廈門大學。(圖/本報資料照)

兩岸政策與大陸政策

由於「兩岸政策」和「大陸政策」兩個聚類都涉及民進黨如何處理大陸關係的政策,筆者在此將其放在一起討論。從民進黨的組織結構方面分析,民進黨的多元化的政治訴求源自該黨建黨初期多元的組織基礎,政治訴求由多元化向單一的「臺獨」主張轉化是一個的漸進過程。其中「大陸政策」最早出現在1993年2月舉行的「中國政策研討會」中。「兩岸政策」最早出現在2001年,這項聚類深入的討論開始於2007年。

有學者指出,民進黨運用財經政策買票,把對手鬥臭鬥垮以及挑動兩岸關係緊張以製造悲情,營造選舉環境,從而無暇顧及其他實質性問題。2012年,在經歷總統的選舉再次失敗後,民進黨黨內的務實派政治力量開始集結,推進內部政治生態變化以及政策調整。民進黨進而主張臺灣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應該從「臺灣認同」出發,以臺灣的價值爲核心,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關係。

客觀而言,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因素主要包括國際社會壓力、黨內政治生態發展、島內政局發展走向和兩岸關係發展態勢等方面。在國際社會方面,由於陳水扁執政時期嚴重傷害美國對民進黨的信任,民進黨在「後陳水扁時代」需嚴肅對待如何與美國建立互信的問題。雖然民進黨不斷對美方示好,但由於民進黨堅持「臺獨」立場,無法提出令美方滿意的兩岸政策主張,因此美國與民進黨當局雙方互信度有限,美方始終對民進黨重新執政充滿疑慮。在中日關係戰略性改善的大背景下,日本與民進黨當局關係結構性矛盾交織,未來日本與民進黨當局依舊會以「逐步積累」方式提升雙方關係併合力抗衡中國大陸。

在島內政治生態方面,民進黨一大批出生於20世紀60、70年代的「新世代」已走上了重要崗位併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綠營重返執政後,新潮流系獲得了極爲豐厚的執政資源。民進黨與臺灣青年的關係實際是一種互動關係,而非「政黨動員然後青年行動」的單向關係,青年在社會運動和政治參與中主體性的提升對臺灣政治和兩岸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在兩岸關係發展態勢上,受到外部和內部因素的雙重作用,民進黨肆無忌憚實施「逢中必反」的兩岸政策和大陸政策。甚至在2018年底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當局通過「修法」緊縮兩岸民間交流,升高兩岸政治對立,設置高門檻阻止兩岸商籤政治協定,加劇兩岸軍事緊張態勢,其兩岸政策更具敵意性和對抗性。

「風險」這一關鍵詞首次出現在2017年,該討論延續至今。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繼續奉行「臺獨」主張,兩岸面臨巨大的風險。民進黨的勝選離不開選民的支援。因此,防範風險還需從瞭解選民開始。實現兩岸和平的基礎工作和必要條件之一是理清民進黨的社會基礎,即關注支持民進黨的選民所具備的特質。

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的背景下,民進黨當局成立「修憲委員會」,準備進行新的「修憲委員會」,其目的一方面是迎合選民需要,騙取選票,另一方面是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政策,伺機謀求法理臺獨「圖謀」臺獨「借殼上市,這些都將對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產生重大風險。另外,民進黨重返執政後,不斷與歐盟以及部分歐洲國家互動的新變化給兩岸關係增添新的風險。

支持者

「支持者」這一聚類始於2002年,延續到2019年。民進黨的支持者不僅來自民進黨內部,更來自廣大臺灣選民。民進黨的支持者在「統獨」議題上不存在爭議,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奉行「臺獨」政策和中國大陸的政策卻存在明顯的區別。與「臺獨教義」派鮮明區隔的「學運世代」派作爲一個堅持「臺獨」整體,雖然沒有清晰的大陸政策,但是卻表現出對大陸政策的開放性、務實性。甚至蔡英文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選舉中敗選後也感嘆,民進黨應該和大陸多交流,在雙向互動交流中促進臺灣地區和大陸的瞭解。

是故,民進黨雖然主張開放面對大陸,但是由於受到自身結構性問題和美國兩手政策因素的影響,民進黨的支持者會希望當局選擇走一條既不同於陳水扁也不同於馬英九的「務實臺獨」之路。

陳水扁

陳水扁是激進的「臺獨」分子,對他的研究始於1999年,延續到2019年。在10年多的學術研究中,對陳水扁的研究集中在路線檢討與政商關係兩方面:首先,在民進黨2008年敗選後,有學者指出,民進黨內不斷有人呼籲要對敗選進行深刻檢討,對「臺獨」路線展開清算,因爲這於民進黨未來的發展生死攸關。

其次,黨政協調問題隨着民進黨首次掌控政治權力和政治資源凸顯出來,而陳水扁作爲時任的黨主席對政商關係沒有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因此,扭曲的政商關係不但爲陳水扁的家族、親信收受賄賂大開方便之門,也干擾了政策過程,對臺灣地區當時推動的金融改革帶來嚴重弊端。

「臺獨黨綱」

「臺獨黨綱」首次出現於1998年,至2014年這個聚類基本上就消失了。臺灣政治生態的發展必然決定了民進黨面臨世俗化的抉擇。民進黨在1997年臺灣地區的縣市長選舉中勝出。然而,在經歷1998年一系列敗績後,民進黨強盛的發展勢頭和勃勃執政雄心受到重創;此時,國內外局勢的演變也引爆「臺獨黨綱」成爲民進黨內各大派系激烈辯論的議題。相比較於1991年的「臺獨黨綱」,1999年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在「臺獨轉型」道路上又邁出的一大步。「臺獨黨綱」從此成爲民進黨的標籤,「臺獨」也成爲民進黨內普遍的共識。

臺灣當局

「臺灣當局」最早出現在2001年,民進黨作爲執政黨,操弄臺灣當局的經濟、政治、對外交往等研究文獻也是一個專門的聚類,遺憾的是由於民進黨奉行「臺獨」路線,這個聚類在2008年民進黨失去執政權以後就基本上不復存在。

但是,作爲學術回顧的一部分還是有積極意義。自民進黨首次執政以來,在經濟上,由於受到經濟景氣低迷、稅賦支出擴大,以及民營化結果使公營事業盈餘繳庫數降低等因素的影響,當局面臨「拚經濟」和財政收支平衡的雙重壓力;在政治上,臺灣當局在鬥爭、挑撥、煽情爲主的政治,致使臺灣經濟不斷滑坡;在對外交往上,美國與臺灣當局雙方以非官方關係爲幌子,不斷提升軍事關係,加強雙方人員往來、武器銷售和軍事合作。

從上文知識圖譜分析可以看出,大陸學者過去幾十年對民進黨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學術積澱,取得豐富的成果,尤其在反對「臺獨」和民進黨的派系研究方面成果顯著。但是,從近年主要涉臺期刊有關民進黨專題研究的發文數量看,僅《臺灣研究》發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專業研究民進黨的期刊缺乏;研究成果獲得資金資助比例偏低;核心研究機構集中在廈門大學,只形成唯一以陳先才教授爲核心的研究羣體;共形成「兩岸關係」「兩岸政策」「陳水扁」和「臺獨黨綱」等十一個聚類;出現過「大陸政策」「臺獨黨綱」「陳水扁」和「兩岸政策」四個研究熱點,遺憾的是這些熱點於2014年已全部消減。未來對民進黨的研究熱點將集中在「對外關係」和「領導人」方面。

筆者認爲,鑑於民進黨在臺灣有可能長期執政的趨勢,還需運用政黨政治的分析框架,深化對民進黨的研究。這不僅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的選擇。

(作者陳先才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兆龍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載於上海臺灣研究所倪永傑主編的《臺海研究》雜誌2023年第4期,授權中時新聞網轉載)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