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宋史研究者桂林論道,與市民一同走進北宋歷史現場

10月14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閱讀分享會在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館內的龍隱巖前舉行。知名宋史研究者、中國好書獲得者吳鉤與北京畫院研究員仇春霞,圍繞各自的新書《宋神宗與王安石》與《千面宋人:傳世書信裡的士大夫》,與現場的近百名市民讀者分享了北宋王安石變法之中各位歷史人物之間的故事,該場活動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主辦的山水閱讀·風雅中國系列文化沙龍的首場活動,接下來的一個月內,還將有多場文化活動陸續在桂林山水之間上演。

活動伊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副總編輯馮波和桂林碑林博物館吳文燕館長先後致辭。馮波在致辭中介紹說,山水閱讀節是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與新華出版社聯手,結合當前文旅發展態勢,創新打造的一個情境式閱讀體驗文化IP——以推動全民閱讀和生態文明建設爲目標,二者的結合爲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吳文燕則表示,桂林石刻是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刻與山水相得益彰,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因此也有着“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看山如觀畫,遊山如讀史”的說法,此次活動在桂海碑林舉行,不但內容和形式相得益彰,還可以激發桂林市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興趣和探究,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強。

近年來,宋史研究一直是一個特別火熱的話題,吳鉤和仇春霞兩位作者也都在宋史研究的領域有着很深的造詣。而說到宋朝,王安石變法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這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時期的一次重大改革,距今已將近千年。但時至今日,一談到王安石變法,學術界依然會爭論不休。其實在神宗朝,變法派與保守派又何嘗不是吵得面紅耳赤呢?在活動現場,靈隱巖內的那塊《元佑黨籍碑》便是那場波瀾壯闊的變法的縮影。

在活動現場,吳鉤和仇春霞兩位老師從各自的新書出發,圍繞宋人錯綜複雜的性格和關係,與現場的讀者們分享了王安石與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的交往:王安石與他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友誼的?私下交往如何,又是如何走到彼此對立、難以共存於朝的局面?

吳鉤認爲,王安石是一位在文學、從政、做學問上都達到一流頂尖水平的士大夫。在分享中,他介紹了王安石事業上的務實與堅持,對國家與百姓、皇帝與同僚、親朋好友乃至政敵的真摯與豁達,向市民讀者們介紹了這位拗相公“位極人臣,卻不貪權位、不戀美官、不慕虛名、不愛錢財、不圖美色、不爲享樂”的性情與風采。

仇春霞在分享中表示,無論是司馬光也好,蘇軾也好,或者主角王安石,都曾無數次地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我們認識的是他們文學大家的一面,對於宋神宗我們瞭解的也是他作爲帝王的歷史。而吳鉤的作品,則給我們呈現了這些北宋頂流們在政治層面上的愛恨糾葛,其實也是宋朝君王與臣子爲國家而做出的努力。

這些歷史人物的豐富性,正如仇春霞在其《千面宋人》一書中所寫就的那樣,透過古人的傳世書信手札,從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情緒飽滿的筆跡裡,所“破譯”的那些文人波瀾起伏的內心世界,以及蘊藏在每個人身上獨特的個性。

仇春霞表示,歷史上很多風雲糾葛,最後都會化作史書裡一句簡單的記載,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好壞去評論。“現在關於王安石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評論,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們從史料和學術界的探討中,看到的不應該是誰對誰錯,而應該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中,他們都是北宋文壇政界的頂流,他們都爲國家和社會做出過努力。”

據悉,此次《千面宋人》《宋神宗與王安石》新書分享會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山水閱讀”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單元。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聯合新華出版社、中國環境客戶端、《人與自然》和《環球人文地理》等機構推出了將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同全民閱讀相結合的“山水閱讀”文化品牌。接下來,還將開展“新華薦書•山水閱讀書單”的遴選、“山水音樂詩會”、“跨•閱”文化沙龍、灕江駐地創作計劃、閱讀“雙城記”等集成創新、跨界融合、公益惠民的系列文化活動,爲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持續優化全民閱讀生態,以實際行動助力書香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