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大隱憂?他認同恐被美國晶片法榨乾:臺灣淪可有可無

臺積電盤中股價大漲36元創下725元新天價。(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臺積電熊本廠已於上月底開幕,反觀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進度落後,臺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示警,美國晶片法案可能削弱臺灣最重要產業,甚至威脅臺灣安全。前立委蔡正元則說,他大致認同這樣的說法,但有些部分是政治問題,不是臺積電能處理的。

臺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與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日前在《Project Syndicate》以「美國晶片法案如何傷害臺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爲題共同撰文指出,美國《晶片和科學》法案提供520億美元的補助,鼓勵半導體制造業赴美設廠,來分散供應鏈風險,但這種做法可能削弱臺灣最重要產業,甚至威脅臺灣安全。

蔡正元日前在《大大平評理》網路節目中指出,上述這份論文報告揭露的第一個問題,是臺積電把高端技術搬到美國,但美國缺少專業技術勞工,加上美國晶片法案限制臺積電將晶片賣到大陸,恐導致未來臺積電在投資方面完全依賴美國市場。

再者,這份報告也提到,如果臺積電將所有高端技術移到美國,臺灣對於美國來說,就變得可有可無,可能降低臺海發生戰爭時美國協防颱灣的意願,蔡正元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兩岸關係,和臺積電其實沒有關聯。

蔡正元認爲,重點在於政府要去處理兩岸關係,而這份報告也凸顯臺積電到美國設廠後,對於臺積電和臺灣未來處境的擔憂,示警臺灣未來處境恐怕更艱難。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則有不同看法,他在臉書提到,這次臺積電名列「AI 5」當中,充分展現臺灣未來的實力與角色,在演算力成爲國力指標的核心之際,臺灣未來的角色也會大大出乎大家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