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考古斬獲 臺南400年曆史深埋地下發現海岸線

臺南政府與成功大學5日在安平發表2019年針對荷蘭時期「原大員市」考古田野發掘成果。(曹婷婷攝)

臺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5日在安平發表2019年針對荷蘭時期「原大員市」考古田野發掘成果。(曹婷婷攝)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建造熱蘭遮城,即將邁向建城400年之際,臺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啓動爲期6年「熱蘭遮城400年」研究計劃,於原大員市鎮南端(今劍獅埕園區)、東側(今石門國小)考古發掘,於石門國小挖掘橫跨荷蘭、明鄭到清初疑似大水氾濫沖積水相沉積地層研判海岸線堤岸,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說,「我們成爲世界貿易體系最重要基地現狀,一直還埋在地下。」

臺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5日在安平發表2019年針對荷蘭時期「原大員市」考古田野發掘成果,劉益昌說明考古發現,依照荷蘭時期地圖,石門國小恰巧位於海陸交界處,考古所在國校內南、北側各發掘一處探坑,在北側發現一處清代磚造結構,向下挖掘出疑似大水氾濫沖積以及水相沉積地層,可能就是海岸線位置。南側的探坑,雖僅保留少部分的堆積地層,但也發現到清代早期的溝渠遺蹟及部分房屋基礎遺留

另,劍獅埕園區在荷蘭時期已有街屋街廓,到了清代則是清政府設立水師五館之一「金門館」地點,考古發掘看見連續磚造基礎與鋪面,出土的遺物以17、18世紀瓷器爲主,可能是金門館的建築遺構,由於地層向上堆疊,看到清代時期地層、荷蘭時期地層存在,基於保存荷蘭時期遺蹟,因而未繼續向下發掘。

地底下看到層層疊疊的臺南」,劉益昌說,以往認爲明鄭時期將荷蘭人的建物毀掉,其實並沒有,可能因安平易淹水,當時建築是一直往上堆置,而南邊探勘的坑更發現是填海造陸地,當時人們磚塊打碎當級配,鋪在地面上,這是過去文獻不曾提過的史料,透過這次挖掘讓人看到常民生活智慧,很有意思。

臺南市長黃偉哲以「掘地3尺有古蹟形容,他說,大航海時代留下遺蹟,見證臺南見證400年,而且這些遺蹟看得到一層層年代,建構我們對大航海時代的想像,未來希望進一步忠實呈現400年前外國人來到臺南安平開發的原貌,讓後人引以爲傲的大員市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