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打造全臺第一開放生態循環工廠 董事長張安平:用新思維突破工廠圍籬
▲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右)、荷蘭駐臺代表紀維德(左)。(圖/臺泥提供)
爲推動工廠與社區共生共榮,臺灣水泥公司規劃在花蓮和平水泥專業區,打造全臺第一座開放生態循環工廠,並公開舉辦概念設計競賽。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臺泥是認真的,而且已經在執行這個案子。」
臺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今(16)日舉行說明會,張安平親自出席與有意投入的競賽團隊溝通,張安平說,「每一個人只有一個國籍,這個國籍就是地球。創造人類文明的工廠,不應該只是獨立個體,應該跟環境、社會、跟周遭百姓合作,成爲生活的一部分。」
▲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圖/記者李瑞瑾攝)
臺泥以和平水泥廠、電廠以及和平生態港碼頭當作基地,透過開放式、完全不設限的概念設計,提供臺灣專業設計團隊,對於循環經濟、未來工廠的描繪,也給學生隊伍築夢的機會。張安平認爲,工廠是人造、可以改變的,當人的思想改變、有新的管理、新的技術、跟新的思維的時候,圍籬就可能被拆除,工廠的樣貌會開始被突破。
臺泥邀請荷蘭駐臺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分享荷蘭循環經濟經驗。紀維德舉例,荷蘭營建業也朝三大方針永續轉型,包含以租代買、材料追蹤與建材模組化等方式。以租代買舉例來說,像是買照明不買燈泡、買電梯的運送功能不買電梯,張安平表示,這樣一來廠商在製造器械時就會去思考,這些設備要如何做到「好回收、好處理」,也就會在永續材料上多做思考。
此外,材料追蹤能幫助回收材料再利用,讓每棟建築都是材料銀行;而建材模組化則是可以將材料拆開再利用,或是可輕易替建築擴增、縮減,臺中花博的荷蘭館就是以此方式設計打造。
紀維德表示,荷蘭雖比臺灣提前8-10年開始轉型,但很少看到如臺泥由企業帶頭主動執行的案例,他認爲,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 荷蘭駐臺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圖/記者李瑞瑾攝)
臺泥表示,這次概念設計競賽分爲專業與學生兩組,9月18日上網公告後,目前總共有31組專業建築及設計團隊、16組來自成大、交大、北科大、逢甲、宜大等大專院校的師生隊伍參與,第一階段基地探勘已經進行三梯次,共近八十人到花蓮和平廠實地參觀,競賽活動將於12月27日公佈專業組與學生組入選前三名,2020年三月底將底定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之設計團隊。
除了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設計概念競賽外,張安平表示,明年1月5日蘇花改通車時,臺泥將會開放第一階段場域「臺泥DAKA」,DAKA是太魯閣語瞭望臺的意思,第一階段開放的區域除了將向地方招募特色生態市集,邀請地方參與、提供過路旅人休憩空間,也將融合臺泥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臺泥DAKA」將是和平廠打開圍牆供蘇花改通車後的遊客到來歇腳,也是先行爲和平地區建立起一個與外界的連接點,展現工廠與社區的共生價值。
臺泥也舉辦和平之美青少年暨學童繪畫比賽,邀請國中及國小學子,畫出和平美麗的風景及對和平的美好想像,即日起收件至11月15日止,入選的畫作,將有機會彩繪在臺九線上的水泥廊道上,成爲蘇花改通車後進入花蓮的第一個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