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同學都很害羞怕生? 老外:交朋友得先聊天3次
儘管生活在同一世界,但美國人和臺灣人在許多方面仍舊差異甚大。來自美國、曾在臺大唸書的畢靜翰就特別撰文,記錄他在臺灣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還特別提到:「中國人其實沒那麼崇洋媚外,他們與我不一樣的地方都很明顯,但臺灣人不一樣,臺灣人的行爲與外表都似乎有點接近美國人。」
▲曾在臺大唸書的畢靜翰特別撰文,分析臺灣人的生活文化。(圖/取自個人臉書)
畢靜翰在臉書寫道,在他看來,臺灣人從小到大都被不斷灌輸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反觀美國人則是一些「美國獨大」的念頭;因此,剛來到臺灣時,他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惘,比如很像迷你版的加州、路很狹窄、走來走去的人潮很多,天氣既熱又潮溼等,「天空離地面非常近,似乎要垮下來壓死我」。
他還表示,自從來到臺灣,他就覺得要好好學習中文,並在這裡結交一些本地朋友,但遺憾的是,「臺灣的人民也很早以前決定好了:他們就想跟外國人講英文。第一個禮拜在臺北,我不管去學校的辦公室、餐廳或便利商店,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我說英文、炫耀自己的英文,甚至在路上會有人過來開始跟我講英文。」
過了一陣子,畢靜翰終於理解這些人的想法,「我現在知道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過度的熱情,而並非是想折磨我,只不過當時這樣,都害我很久纔有辦法把中文說得比較好。」堅持說中文的他還說,當年另一個留學目標,就是跟很多本地人交朋友,也因此他跟許多人「語言交換」,如此一來才能跟臺灣人聊天,「有個共同的目標(還有他們時間上的壓力),他們會比較願意克服跟陌生人交流的尷尬。」
談到交朋友,畢靜翰也有一套自己的觀察,據他表示,在美國念大學時,他們「常在路上搭訕人、也常常被搭訕,上課的時候,我們也很努力的認識全班的同學,路上遇到同學或社友也會停下來聊幾句。」那樣的氣氛很開放且輕鬆,但是在臺灣,你無法輕鬆擁抱與自己不同的人。
他認爲,臺灣的大學生真的很害羞,很怕生,也很會鬧尷尬,「一開始,我以爲跟路上的學生講話是可以的,被翻白眼了幾次之後,我就發現這樣很不OK;如果我試試看跟他們聊天的話,他們會想逃。」
好幾年之後,畢靜翰終於擬出一個「與臺灣人社交SOP」,其中有一條重要的「三次規則」。所謂的「三次規則」,就是你需要成功的跟某人見面3次,纔可以升級爲路上可以考慮打招呼的熟人;這3次見面,你必須在適合的時間,或者透過社團等順其自然的活動,跟對方聊天3次之後,彼此纔可以考慮要不要當朋友。
畢靜翰最後說,在臺灣留學的經歷,讓他理解臺灣人的生活百態,同時也覺得相當有趣,「我們的人生背景真的非常不一樣,可是就是因爲這樣纔可以學到更多,也更瞭解彼此的國家。」
美國人不愛出國: 我想臺灣朋友聽到這句話就會難以置信, “咦? 怎麼不喜歡出國旅遊啊!” 不過這件事情是真的, 1989的那年僅僅有700萬美國人有護照, 由於全球國際化的影響, 現在這個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擁有護照的美國人口已經高達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