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粿條吃幾百年沒事 寶林卻釀2死 專家曝1關鍵致毒

中研院士牟中原表示,臺灣人吃粿條、粄條大多水煮或用蒸的,沒用什麼油較安全;馬來西亞炒粿條偏油,炒完又放了很久就會招來酵菌。(圖:shutterstock/達志)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造成2人死亡,許多民衆嚇得不敢吃粿條,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這次發生事情的食材是供應商做的,大部分是玉米澱粉,米含量非常低,米制品仍可安心吃。中研院士牟中原也在臉書表示,臺灣人吃粿條、粄條几百年沒出過問題,因爲大多都是水煮或用蒸的,沒用什麼油;不過寶林茶室是馬來西亞餐廳,當地炒粿條偏油,炒了後又放很久就招來米酵菌,當米酵菌遇到其他菌,就會產生很多米酵菌酸。

這起中毒案已有14人檢出米酵菌酸,但食物檢體都未檢出,王必勝懷疑是前批用完的粿條有問題。他說要產生米酵菌酸有3條件,首先要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別亞型」纔會產生毒素;再來是介質,細菌必須附着在澱粉類、椰子上;且要在22至32度的環境、食物輕微發酵情況下。

爲何臺灣粿條沒出過問題?牟中原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人吃粿條大多水煮或用蒸的,沒有什麼油,所以很安全;但是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會放入特製黑醬油,裡頭含有香茅等香料,且關鍵在於製作時必須以大火熱鍋,利用鍋氣去炒粿條,如果炒完又放了很久,就招來酵菌了;加上馬來西亞餐廳必備椰子產品,當米酵菌遇到其他菌,就會產生很多米酵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