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乳癌年輕化!國衛院「基因變異圖譜」 助力精準治療

國衛院剖析臺灣乳癌細胞常見基因變異,及其潛在之臨牀應用,建立臺灣乳癌腫瘤組織的基因變異圖譜。(李念庭攝)

乳癌是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癌症,每年新診斷人數高達1萬5千人,且持續上升。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分析常見基因變異,首次建立臺灣乳癌基因變異圖譜,以便未來能根據腫瘤基因變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ancer Medicine》。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陳尚鴻指出,乳癌是臺灣癌症發生率冠軍,以82.5%遙遙領先其他癌別。爲了更精準依據不同基因表現,幫助患者對症下藥,國衛院分析保存在奇美醫學中心的116份乳癌組織,經過440個致癌基因檢測,發現臺灣乳癌常見突變致癌基因與西方國家相似,包括PIK3CA(39.7%)、TP53(36.2%)、KMT2C(9.5%)等基因。

然而據統計,臺灣乳癌年輕患者比例較歐美國家高,好發年齡層爲45~55歲,西方則爲55~65歲,呈現年輕化趨勢。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解釋,雖然臺灣癌症基因變異型態與西方國家類似,但可能還受到環境因素,如文化、生活作息、飲食形態不同影響,推波助瀾導致癌細胞提前惡化。

陳尚鴻說明,乳癌不同亞型,會有不同的預後和治療反應,可依據荷爾蒙受體表現,如雌激素(ER)、黃體素(PR)、第2型人類表皮細胞受體(HER2),分類爲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臨牀比例大約爲6成、3成、1成,並藉此來做臨牀治療藥物選擇。

陳尚鴻舉例,如PI3K或AKT抑制劑,適用於帶有 PIK3CA 突變的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患者;帶致病性 BRCA1/2突變的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及三陰性乳癌患者,可考慮選擇 PARP 抑制劑作爲治療選擇;腫瘤突變負荷高表達晚期乳癌患者,可以考慮選擇PD-1 抑制劑。

研究結果顯示,基因檢測可爲約4成臺灣晚期乳癌患者提供治療選擇幫助,可作爲臺灣乳癌臨牀治療參考,也有助於乳癌標靶藥物的開發。

查岱龍補充,目前國衛院也針對蛋白質體等方法學,來研究致病原因,未來仍須推廣更大規模臨牀試驗,來證實藥物有效、對乳癌有適應症,纔有機會通過健保給付,讓更多乳癌患者受惠。他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病患纔有最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