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植物覆育 火刺木重返花蓮木瓜溪

第九河川局在花蓮木瓜溪進行護岸工程,意外發現2棵原生臺灣火刺木,最高有3公尺,初估樹齡約50年以上;其中1棵健康不理想,已圍籬保護治療。(王志偉攝)

臺灣火刺木鮮豔成串紅色果實,是許多鳥類食物來源。(王志偉攝)

九河局今在木瓜溪上游河畔舉行工程說明會暨覆育臺灣火刺木活動,將在河畔種下400株臺灣火刺木。(王志偉攝)

河局今年進行木瓜溪華隆護岸及初英一號堤段的河川環境改善工程,長約2300多公尺,施工過程兼顧防洪安全、環境營造並與在地生態結合,未來也將成爲吉安鄉環鄉自行車道。(王志偉攝)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進行木瓜溪護岸河川環境改善工程,發現2株稀有的原生種臺灣火刺木,其中1棵高達3公尺,初判樹齡已逾50年,由於目前花蓮全縣僅存約20株原生種,九河局與林物局在此設立覆育區域,將種植400棵臺灣火刺木,盼恢復昔日河川生物樣貌

早期臺灣火刺木原生棲地主要落在花東地區的河畔周邊,因外來種入侵,加上園藝盆景熱潮,1980年前後遭大量盜伐,導致以往隨處可見的臺灣火刺木大量消失,昔日河灘地上火刺木成林樣貌已不復見。

農委會於2017年出版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臺灣火刺木列爲易受害(VU)等級;在環評植物生態評估技術規範中被列爲第一級稀特有植物。

第九河局長謝明昌說,2019年九河局整治花蓮溪時,與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植栽2千株臺灣火刺木植株造林,今年進行木瓜溪河川環境改善工程,則意外在佈滿外來種小花澤蘭樹叢中,發現2株原生種臺灣火刺木相互依偎,經洄瀾風生態團隊調查,3米高的火刺木樹齡約達50年,較一般1米高的火刺木,還要高出許多,相當罕見。

謝明昌說,花蓮縣內原生種臺灣火刺木數量僅剩20多棵,分佈在花蓮溪流域,平均高度約1公尺,木瓜溪發現的原生種是目前發現最大棵,不過因2棵數距離很近,其中1棵健康狀況不理想,目前由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協助後續治療,也可作爲覆育樹苗種原

謝明昌說,發現原生種火刺木的消息一出,讓九河局、花蓮林管處相當振奮,決定要投入覆育工作,找回老花蓮人記憶裡的河灘地景面貌預計在該處設立生態解說點,2棵原生種臺灣火刺木則將圍起來,作爲未來生態解說的定點

第九河川局今天邀請鄰近的南華國小、銅門國小師生,在護岸工程區種下100棵臺灣火刺木樹苗,預計將種植400棵;此外,今年進行木瓜溪華隆護岸及初英一號堤段的河川環境改善工程,未來也可提供吉安鄉公所完成環鄉自行車道的最後一哩路,成爲花蓮新興的河畔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