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站起來/張懸:做自己想做的,讓它變成一件好事

記者蕭采薇專題報導

張懸,拿着一把吉他歌手,唱着《寶貝》這般甜甜的歌,也唱着《玫瑰色的你》這樣帶着濃厚社會運動色彩的歌。不少年輕人從中開始反思社會的不美好,包含反核、反媒體壟斷和華光社區議題。但她認爲,「關心這個社會的運作狀況,不是爲了要去救某些人,而是爲了讓自己有個更平等、更多元的權利。」

▲張懸是歌手,更被許多年輕人視爲意見領袖。(圖/記者徐文彬攝)

「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應該是開始能夠理解,別人的事情說不定也就是我在另一個身分上會遇到的事。」張懸說,「所以我們所作的選擇,因爲是爲了自己,所以不能只爲自己。」她解釋,社會上看到的好事壞事,可能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也許是今天好運點,但明天不知道怎麼地就變成受害者。」

「像是『文林苑事件嗎?我可能也想不到,突然有天,我家就要被拆了。」記者反問,張懸卻又給了另一種思考。她說,其實換個角度想,同意都更的住戶也很辛苦,「一開始他們覺得自己在follow(跟隨)政府法令,但如果我們從來不曾關心自己的權利,我們不會知道這些『計劃』,有天會回頭來讓自己變成加害者。」她強調,這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而都更原本是要讓人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也不是一件壞事,但因爲政策施行上的漏失,而成爲建商利用工具

▼張懸喜歡和羣衆交流想法。(圖/記者徐文彬攝)

一番話精闢又有道理,就像她平常透過臉書大衆所闡述的各種社會觀察和省思。記者稱她是「意見領袖」,她趕緊說自己不是這樣的角色,「對於我們這種人,如果因爲支持某一樣東西,就把它講到無限好,反對的東西講到無限壞,這種『意見領袖』還是要提防。如果一樣是照這種二分法,那我們就失去溝通的機會了。」對張懸而言,她的「發聲」其實都是在「磨合」,「因爲羣衆的思考,纔是最有價值資產。」

年青人接觸的議題更廣,從早些年的野草莓到近來的反核、反壟斷等社會運動,越來越多過去被視爲「對社會冷感」的年輕世代走上街頭理由不再爲藍、綠,可能是爲了有更好的媒體環境、可能是爲了有安全的家園,更可能是爲了各種不公不義之事。

但張懸認爲,想讓社會更好,只有「同理心」還不夠。她舉了前陣子被迫拆除的華光社區爲例,「要關心不是這羣人可不可憐,而是臺北真的需要另一個金融特區?需要另一個吃一碗麪要280塊錢六本木嗎?」

至於「做什麼好事,可以讓臺灣站起來?」,張懸也給了記者一個顛覆的回答,「不要做好事,不要爲別人做好事;不要爲了小孩很可愛去當義工,要爲了自己人生經驗去作義工。」簡而言之,張懸說,「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讓它變成好的,這就會是一件好事。」

▲張懸:去作任何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把它變成一件好事。(圖/記者徐文彬攝)

●感動的力量 臺灣站起來

-- 我們要召喚您善良的活力,讓臺灣站起來!--

1.每天到臺灣站起來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TAIWAN)告訴我們,您今天做了什麼好事?(舉牌、PO照片或是寫一段文字都可以)

2.讓家中寵物一起舉牌,告訴大家要做什麼好事,範例:熱愛資源回收的Noopy-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17/193676.htm

3.加入臺灣站起來活動,分享你身邊的臺灣好事: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824179170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