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成爲美國抗中的「衝組」
夏日炎炎,兩岸關係卻不見回溫。7月3日,大陸東南衛視兩名駐臺記者「被驅逐出境」,從通知到離境不到48小時,猶如狂風掃落葉,讓國臺辦揚言「後果自負」。同時,在大學指考後,陸委會大發文宣「提醒」赴陸就學風險,也引來陸方反擊。這些事件似乎都與中美近期在媒體、人才等多領域對抗有關,難道臺灣正成爲美國抗中「衝組」嗎?
蘇貞昌的「剛好而已」
坦白說,臺灣驅逐陸媒記者並非無跡可尋。美國國務院6月22日宣佈新增央視、《人民日報》等大陸官媒爲「外國使團」,6月27日就有綠營媒體連發三篇報導,從事件本身、學者訪談、立委痛批,直指部分陸媒違法在臺錄製政論節目、臺灣嘉賓矮化國格,並稱美國都認爲大陸官媒影響國安,臺灣不能後知後覺。
雖然當天陸委會語帶保留,稱租用攝影棚將在臺採訪回傳大陸播出,尚屬駐點採訪報導行爲,但被立委批評「認定過於寬鬆」。後來傳出一路被上報到行政院長蘇貞昌案前,才讓事件轉爲火速處理。
7月2日晚間,陸委會證實東南衛視兩名記者被要求7月3日離境,而主管機關文化部給的理由是,在臺「製作節目」與申請「新聞採訪」之目的不符,故不續發採訪證、入境許可。對此,蘇貞昌表示,這種情況,不延長採訪證只是「剛好而已」。
然而,部分輿論認爲,在棚內與受訪者對談,由記者提問、受訪者評論,也是採訪形式之一;同時,該節目已製播12年,形式一直沒變,若有問題,蔡英文第一任期也早該檢討。大陸國臺辦則撂下狠話:「若不停止無理作法,後果由民進黨當局承擔。」
對陸保持「社交距離」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加強控管兩岸學術交流、宣導赴陸求學就業風險,教育部也早已規定各級學校組織學生赴陸交流必須事前報備。
陸委會7月8日在臉書發佈「赴陸就學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情」,直指從大陸高校轉赴歐美深造較以往困難、中美貿易衝突致大陸就業創業情勢日趨嚴峻、大陸疫情資訊不透明危及健康安全、部分學歷返臺不被採認、網路設限封鎖資訊瀏覽不便、校園及日常生活受監控情形嚴重、言論高度審查管控等問題,「提醒」臺生赴陸前要三思。
這也引來陸方反駁,大陸國臺辦官方微博7月14日轉載「臺灣陸委會裝作不知道的8件事」,稱大陸大學院校出國深造機會多、水準受到國際承認,在亞洲名列前茅;大陸經濟前景好,每年新增1,300萬個職缺,臺灣經濟對陸依存度已達歷史新高。並強調大陸是世界公認防疫工作最好、最透明的地方,歐盟已將大陸列爲15個安全國家和地區之一;且目前在大陸就讀的臺生也無一人感染。
此外,臺灣2月起禁止大陸人士赴臺,在近期大陸疫情和緩的情況下,陸生與陸配子女(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此前稱之爲「小明」)的家長多次呼籲分批解禁,甚至兩度到衛福部、總統府前下跪陳情。
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總是左推教育部、右推陸委會,重申大陸疫情不透明、防疫專業考量,直到7月初依舊反反覆覆,一下說「快了」,一下又說「沒有時間表」。
最終7月15日才宣佈解禁2歲以下的「小小明」,人數約百人。而1,900多位面臨就學需求、居留資格壓力、更急迫需要回臺的小明們,依舊被擋在門外。對此,陳時中坦言「因爲他們未來有可能是我們的國人」,再度被批評是政治考量優先。
中美對抗「投影」臺灣
事實上,若將視角拉廣,上述事態都可在近期的中美博弈找到對應。2020年初,中美另闢媒體戰場,美國2月到6月陸續將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等9家大陸官媒列爲「外國使團」,還要求其駐美機構削減陸籍僱員。
北京不甘示弱逐一回擊,2月驅逐《華爾街日報》(WSJ)3名駐京記者;3月驅逐《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共10多名美籍駐華記者;6月更要求美聯社(AP)、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4家美媒,申報在大陸境內經營資料。
人才交流方面,美國近來也緊縮對大陸留學生的簽證,甚至揚言驅逐數千名與大陸軍方所屬大學有關的留學生與研究人員。而今年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公佈的提前錄取榜單,竟無一位是陸生,打破過去20年多年來的紀錄。而同時,美國與「理念相近」的臺灣加強人才合作,合推人才循環大聯盟。
再者,在新冠疫情上,面對日以萬計的新增確診人數,美國白宮先後將矛頭指向中國大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指控大陸隱匿疫情,更痛批WHO配合大陸釋放誤導訊息。可以說在疫情肆虐、大選將近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操作抗中情緒,已是川普政府不言而喻的立場。
綜合上述,臺灣驅逐陸媒記者、警示臺生赴陸風險、不輕易鬆口對陸解禁,都能看到中美全面戰略競爭的縮影。
充當急先鋒的危險代價
坦言之,民進黨政府對美國亦步亦趨,一方面是要維持臺灣社會對於「紅色滲透」的疑懼,確保執政優勢。從總統大選的抗中,到新冠疫情的怨中、港版國安法的恐中,反中也確實成爲臺灣社會主流氛圍,久久難散。所以即使小明們的父母下跪陳情,都很難激起同情和共鳴。
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全面倒向美國已是公開的事實,透過建構國安防護網、警示赴陸風險等作爲,在臺灣內部築起一道高牆,不只自詡「民主燈塔」,更宣示要做「民主前鋒」,並時刻緊盯美國抗中動作,無論主觀意願爲何,在客觀現實上已成爲美國在臺海的「衝組」角色。而對於「配合度極高」的臺灣,美方也不斷推出友臺法案、軍售案,並營造出雙方官員親密互動的景象。
平心而論,民進黨政府其實也知道臺灣身處中美對抗夾縫,是「步步驚心」,所以在諸多作爲上都有「分寸」,不敢越雷池。包括以不續發採訪證取代直接驅逐陸媒記者、用「提醒」取代赴陸就學「警示」、用防疫專業爲由阻擋入境等。
然而,蔡英文政府並沒有告訴臺灣民衆其背後的風險,民衆只看到臺灣防疫「好棒棒」、政府英勇驅逐陸媒、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等「積極有爲」的一面;卻未清楚意識到,伴隨亢奮情緒而來的,將是持續對大陸釋放敵意,同時也讓臺灣在美國戰車上越綁越緊,轉圜餘地逐漸縮小,臺海的和平選項也一步步「消失」。
兩頭大象打架時,最倒楣的恐怕是那塊草皮。當萬安演習的空襲警報響起時,有多少臺灣民衆會意識到,這也許不再是數十年來的「例行警報」,而是對區域局勢一觸即發的「隱晦暗示」?當政客希望民衆陷入某種狂熱,十之八九是希望其忽略某些危機,所以更應該戒之慎之。
《多維TW》月刊057期